□张茉楠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区域内的贸易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贸易的两倍,亚太价值链(尤其是东亚价值链)是当今全球贸易循环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了给亚太地区长久的深度融合打下基础,提升亚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需要一整套瞄准全球价值链改革的贸易政策的支撑。比如,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中间品和最终品的进口关税,尽早统一自贸区规则和标准,提升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等等。
未来十年全球国家竞争将是价值链上的竞争,APEC因成功制订了促进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合作战略蓝图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制定全球价值链政策性、纲领性文件的区域合作组织,这不仅会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供应链互联互通,增强贸易投资对亚太地区发展的动力,更会大大改写原有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贸易格局。
全球价值链主导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次改变
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已把世界各国经济更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创造出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今天,一个国家如果游离在价值链之外,势必丧失发展良机。据统计,世界货物出口量平均增长速度,1913年至1938年仅为0.7%,1948年至1990年为6%以上,1990年至1997年为6.7%;世界出口值占世界GDP比重,20世纪50年代初仅为5%,70年代初为10%,90年代初达到15%,1995年升至20%。1980年至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额平均增长7%,2013年已达18.78万亿美元,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对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全球市场依存度日益加深。
近十多年来,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国际分工的范围和领域随之不断扩大,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业内分工,进而演进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以产品内部分工为基础的中间投入品贸易称为产品内贸易,由此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方法
严重夸大了全球贸易失衡
面对全球价值链主导贸易的新格局,传统的那种依据原产地原则统计总量贸易的做法至少存在两个弊端:第一,由于大量中间品贸易的存在,统计跨境总量贸易而非净增加值会产生大量重复计算;第二,由于没有反映出产品在生产环节上的流动,所以双边贸易统计中包含了他国中间投入品价值。如在“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中就包含了大量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进口的中间投入品。
因此,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全球贸易运行和贸易秩序的全新核算方法——贸易增加值(Trade in Value Added)统计正在越来越被倚重。由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统计方法是在统计各国价值贡献的时候扣除了传统通关统计中折返增加值,避免了重复计算,能真实地反映出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状况(某国在相应环节为某货物增加价值称为本国附加值,各国出口货物中由上游其他国家提供的附加值则成为外国附加值),这样,每个国家(地区)出口货物中本国附加值和外国附加值的比例就反映了该国(地区)的贸易获益率。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2011年以来主要权威国际机构纷纷发布了基于贸易增加值统计的相关研究报告,如2011年WTO和日本IDE-JETRO发布的《贸易模式和东亚的全球价值链:从货物贸易到任务贸易》报告、2013年1月经合组织(OECD)和WTO推出的全球附加值贸易统计初版数据库报告、2013年2月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和发展:全球经济中的投资和附加值贸易》等。这些研究报告引发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让世人对全球经济失衡有了新的认识。
且举一例。根据WTO和IDE-JETRO在2011年发布的报告,以增加值贸易方法测算,中美在2000年、2005年和2008年三个年份的贸易顺差额相比传统统计方式计算缩小20%至27%,如果考虑加工贸易因素,贸易失衡的程度更会减少40%以上,甚至在2005年达到了53%的缩减规模。由此可见,全球贸易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全值统计那么严重。
完善价值链加快促进亚太经贸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区域内的贸易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贸易的两倍,远远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和欧盟( EU) 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亚太价值链(尤其是东亚价值链)是当今全球贸易循环中最为关键的链条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亚洲区内贸易额中60%至65%为中间产品贸易——在东亚国际产业链中,日本、韩国等将中国作为生产链的终端,而中国则需从东亚较发达经济体进口半成品和高技术零部件,同时从东盟进口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然后将制成品销往欧美发达国家。
近十年来,亚太内部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15.94%上升到2011年的25.97%,区域各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在同步上升。去年,亚太地区GDP总量合计42.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74.9万亿美元的56.8%,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6%,区内贸易比重高达67%,市场容量越来越大。
从区域发展优势来看,亚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有很大差异,而不少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又可以形成互补。因此,亚太经济体可以通过彼此市场的进一步对接,扩大需求规模,利用垂直专业化机制实现差异化竞争和专业化发展,从而为构筑完整的价值链接创造条件。若能达成这个目标,将根本改变“南-南”、“南-北”贸易的传统方式。
上周的北京APEC贸易部长会议把“促进APEC全球价值链合作”列为重点议题,并达成了《促进亚太地区全球价值链发展战略蓝图》和《全球价值链中的APEC贸易增加值核算战略框架》;通过了《建立APEC供应链联盟倡议》,同意推动建设亚太绿色供应链网络。这些协议的达成,很大程度上已经勾勒出了以亚太价值链贸易为特点的贸易新模式。
然而,亚太价值链的发展仍将面临多重挑战,促进亚太经贸一体化也还任重道远。为了给亚太地区长久的深度融合打下基础,大大提升亚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能力,需要一整套瞄准全球价值链改革的贸易政策的支撑。比如,在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一步降低中间品和最终品的进口关税,简化原产地规则和标准,尽早统一自贸区规则和标准,改进营商和市场竞争环境,提升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率,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等方面都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大力推进。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