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论点击
◎《京都新闻》11月12日社论
推进视野更为广阔的经济合作
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通过的首脑宣言,公布了横跨21个成员国和地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构想,不仅把“尽早实现”写进宣言,而且计划在两年内实施“共同战略研究”。
中国希望将目标实现的期限设定为2025年,但是日美两国担心这将妨碍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的推进,因此这一期限最后并没有写进宣言。在各国推进这一构想的同时,中国与日美的主导权之争亦露出端倪。中国担心日美通过TPP建立贸易和投资的新规则,因此试图在APEC框架内推进FTAAP构想,培育能够与TPP对抗的合作协定。而日美则试图以TPP为基础,建立自由化水平更高的FTAAP。
但是,对日本而言,过分执着于TPP并非明智之策。在APEC地区内,还有16个国家参加的东亚全面经济合作(RCEP)等框架,中国和日本均已参加。在这种情形下,日本明智的选择是,平行推动这些框架,进而为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连接中美和其他国家的纽带作用。
在APEC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了TPP首脑会谈,但是会谈仅仅确认了“谈判的完成正在变得明确”,并没有确定具体的目标日期。在农产品关税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各国的分歧依旧。韩国先于TPP和中日两国谈判,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预见韩国未来将以中国为轴心在地区内发展经济合作,日本也应该及早确定发展的轴心。
中日两国时隔两年半举行了首脑会谈,为两国关系改善提供了机会。日本应该推进视野更为广阔的经济合作,以在亚太地区构筑良好的互惠关系。 (梁宝卫 编译)
◎《经济学家》11月15日社论
经济融合:飞翔的工厂
自日本跨国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将“雁行发展理论”付诸实践起,亚洲工厂就开始处于迁徙状态,东亚贸易也开始渐渐表现出无情的机会主义。随着近年间中国沿海城市生产成本的上涨,中国内陆城市如重庆等地以及低收入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变成了新的亚洲工厂。
但“飞翔的大雁”已失去往日风光,现在的生产结构看起来更像是一张网,供应链来自任何地方,货物均是跨界流动。这种网络特性已削减了工厂基地存在的意义。这种相互交织的网络,使东亚成为当今世界相互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份额在1992年至1993年时占比14%,2007年至2008年这一数值超过了30%,其间中国的贸易发展是主要驱动力。正因如此,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现在更紧盯人民币,而非美元。
全球贸易增势在过去两年已放缓,2012年东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首次未对增长做出贡献。但这一地区的网络效应仍在加强,特别是对美国的出口,在今年夏天已显示恢复增长的迹象。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正努力寻求更多自立。明年,东南亚国家联盟计划成立经济共同体,一个让网络贸易更加无缝的单一市场。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关领土问题的纷争会影响双方的经济来往,隔阂会促使东南亚国家偏向美国、日本。尽管中国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较低,这意味着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提高商品和服务附加值。中国的改革应关注美国在科技上的新发展,如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大规模定制等潮流,这些科技潮流都可能会对亚洲工厂模式带来压力。提升经济改革的最好工具之一是放开自由贸易、引入竞争,迫使过度受保护的服务业加速现代化,而这也能使改革者永葆热情。
(贺艳燕 编译)
◎《金融时报》11月14日社论
欧洲央行必须发现新方法来缓解矛盾
欧洲就是这样的矛盾,能探测到距离遥远的彗星,却不能向内探测其经济。欧元区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近年第三季仅上升0.2%,而二季度是保持停滞,这一消息并不令人吃惊。增长乏力已不再局限于边缘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经济能侥幸避免衰退,都被视为福音了。
欧元区的问题以及加剧问题的政策错误具有相似性。无竞争力的边缘国家,如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正试图以财政紧缩来应对竞争。同时,核心经济体,特别是德国未能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或刺激本国需求来提振经济。德国明年的目标是平衡其联邦预算,这显然并未考虑周边的欧洲邻居。美国财长杰克·卢这周警告说,欧元区过度的财政收缩和日本不受欢迎的货币收紧很可能会拉低全球经济增长。
单凭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欧洲中央银行必须发现新方法来缓解矛盾。同样,单凭货币贬值也解决不了眼下的欧洲经济问题。贸易占到了欧元区经济的五分之一强, 但欧元区成员国整体并不能成为一个足够大的净出口国来弥补本地需求的乏力。结果可能是重复2010年至2012年那种“货币战争”的紧张,当时美国被谴责靠故意贬值美元来获得竞争优势。现在,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银行可能成为新的反面典型。
这个周末,当G20领导人聚集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召开峰会时,他们可能希望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话。欧洲必须对财政过失做好改革,但德国的不妥协也在冒险酿成一个更大的世界经济问题。(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