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4:新闻·市场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私募直呼“钱来了”
  • 国债期货大幅反弹
  • 中小险资或借道进入香港市场
  • 华润元大A50基金受捧
  • 投行力推
    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
  • 沪港通遇冷 蓝筹股领跌
  • 回归震荡缓步上涨常态
  • A股已跨过牛市门槛
  •  
    2014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私募直呼“钱来了”
    国债期货大幅反弹
    中小险资或借道进入香港市场
    华润元大A50基金受捧
    投行力推
    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
    沪港通遇冷 蓝筹股领跌
    回归震荡缓步上涨常态
    A股已跨过牛市门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港通遇冷 蓝筹股领跌
    2014-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枫林

      

      昨日是沪港通启动的第二日,狂欢之后市场归于平静,伊利股份、大秦铁路等被北上资金大肆扫货的蓝筹股领跌,上证综指下跌0.71%。机构认为,沪港通启动前,股市已经充分反映该预期,沪港通启动当天市场情绪达到顶点,而狂欢之后市场存在短期休整需求,但长期上涨的方向难改,蓄势之后A股将重新上攻。

      昨日蓝筹股领跌,两市主要股指大幅下跌,市场成交量萎缩。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2456.37点,下跌17.64点,跌幅0.71%;深证成指报收于8196.59点,下跌87.21点,跌幅为1.05%。两市昨日共成交3191.1亿元,成交量相比近期成交高峰时期的5800亿元天量萎缩了近4成。

      沪港通净买入额急剧收缩,市场所期望的新增资金不如预期。截至昨日港股收市,港股通余额97亿元,使用了8亿元;沪股通方面,每日130亿元的限额共使用48.45亿元,余额81.55亿元,使用率38%。

      新股发行加速,市场资金面重新压力,也是导致昨日市场下跌的诱因之一。证监会日前核准了11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根据11家公司的招股书,网上申购发行日期为11月24日至27日。11只新股将发行6.04亿股,拟募集资金82.1亿元。国泰君安预计,11月本轮IPO预计冻结资金量超过1.6万亿,将创历史峰值。

      近期两市成交曾创出5800亿元的天量,天量之后大盘存短期休整需求。部分机构认为,沪港通的利好预期已经演绎了半年,沪港通宣布开闸到正式开闸前一周市场再度提前反应,沪港通已经炒了有段时间了,短期有了结头寸的迹象。

      但短期休整并不妨碍A股继续向多头出发。申万表示,基金的短期观望态度可能使沪港通涨停板个数少于乐观预期,但是大方向却已经很清晰,大类资产配置的变化、改革中积极因素的努力都不可阻挡,维持多头思路。

      “从沪港通首日交易来看,北上资金积极而坚决,为什么更多资金选择进入A股而且相对更积极?这些资金并不傻,他们一定是看到了A股未来的机遇。”原高盛董事总经理,现已下海筹备私募公司的金宝山认为,“不能独立地、静态地看待沪港通这个事件,而要想到,一旦这次试验能够平稳地推进,后面就会有更多举措,这里不得不单独提一下纳入MSCI指数的事,根据我们对韩国和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观察,可以预测,一旦A股市场被纳入MSCI,被动流入的资金可能会达数百亿甚至逾千亿美元的规模,这会推动A股中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