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突破线性思维枷锁
    迎接科技曲线腾飞——读拉里·唐斯《颠覆定律》与《大爆炸式创新》
  • ■披沙录
  • 生命价值可不可以被计算?
  •  
    2014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突破线性思维枷锁
    迎接科技曲线腾飞——读拉里·唐斯《颠覆定律》与《大爆炸式创新》
    ■披沙录
    生命价值可不可以被计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生命价值可不可以被计算?
    201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艳丽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
      (英)戴维·埃德蒙兹 著
      姜微微 译

      ——读《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

      ⊙胡艳丽

      

      电车难题大家并不陌生:五个人不明原因被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你可以拉动一个拉杆,将电车送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这时是否拉动拉杆,成了两难选项。不采取行动,眼看着五个人送命,其实是另一种行凶;采取行动则意味着一个无辜的人因你的决定而殒命。五个人的生命是否比一个人的生命重要?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像物品一样以数量、重量、质量来比较衡量?我们可以做他人生命的判官吗?

      再转换一下假设,在电车难题中,那个可能救下五人的孤独被缚者,现在站在高处,由于他的体型足够庞大,你只要把他推下去,他就将挡在电车前,代替那五个人死去,你下得了手吗?推一个人与拉动一下拉杆,并无本质区别,但人们却会发现虽细微却“本质”的差异,更突现了主观杀人的动机,而拉似乎仅带来了不能避免的双重结果。若为救五人而让另一人死去,那医生是否会为了救五个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人而杀死一个健康人?若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异常恐怖,若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推动那个“生命拉杆”?

      世事就是这样微妙,场景稍微转换,人们的心智就会做出不同反应。面对生死难题,形式重于实质吗?也许人们看到“医院杀人”的假想案例,第一反应是违反法律。法律是什么?法律能规定人们一般情境下的行为准则,但并不代表绝对正义。法律代表的是世俗,是制度与服从的关系,却永远无法触碰人的灵魂,也永远跟不上世事变迁的步伐,更不能解决哲学难题。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困境仅存在于哲学家的脑中,但事实并非如此。哲学不会凭空产生于人脑之中,一定有现实根基。其实,电车困境是被简化了的现实难题,是哲学家为剔除各种容易影响人们理性思考的感性因素,而刻意将所有人都装扮成了无辜者的模样。单纯的电车难题,尚不易解,一旦将其放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事情将更加错综复杂。很多历史事件已然成了千古公案,人们只有在情感上、政治上发泄,而无法为其盖棺定论。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以电车难题中那位倒霉的“胖子”为引,不断扩展这个令人精神备受折磨的难题,拷问人的道德良知,而后又戳穿人的思维误区、戳中人的思维盲点,虽然及至书的最后,一切迷局仍无答案,但没有人再会忘记那个“胖子”,忘记这世间那么多的两难选择,思考的余波不会因阅读的停止而结束。

      书中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遇德国导弹轰炸,为保护伦敦市中心,英国利用间谍情报诱使德国将导弹投向了劳动阶层聚集的伦敦南部。在战争时期,为了夺得胜利的目的,或者服务服从于其他政治目的,舍去一些城池、一些土地、甚至是一部分人的生命、尊严、幸福的做法并不鲜见。在中国历史上“丢卒保车”、“公主和亲”的案例更比比皆是。所谓的“孤胆英雄”、“舍生取义”都往往便是被各种“主义”、英雄情结所蒙蔽的“胖子”,他们推动了那个令自己毙命的生命拉杆。这似乎为电车困境指明了一条出路,利用政治思想攻势,让那个“胖子”自己主动放弃生存权,而不必操杆者担负道义责任,也不必承担道德指责。但这是政治、是手段,而不是哲学,更不是品德。

      假若上述案例中全是与我们无关的人,或许人们还可轻易地被功利主义思想所俘获,总觉得为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是值得的。但假若被单独绑在电车轨道上的那个人是我们的至爱亲朋,我们是否还能推动那个拉杆?人非草木,是人便有私心私情,很少有人能用数学公式将亲友的生命换算成一个数值,然后放在天平上秤秤分量几何,再算算值孔方多少,更难以下手拉动那个生死闸门。

      假或英国伦敦南部生活着的恰是你的族亲,而他们皆在德军的导弹轰炸中丢了命,你还会认为英国当局的间谍计划是英明正确的吗?正常情况下,人们心中燃起的会是愤怒和仇恨,会指责唐宁街当局草菅人命,指责政府自私狭隘,只顾及中心区政府机关大楼和富人阶层的利益,而不顾及边缘穷苦人的生死,这是严重的道德缺陷。毕竟,失去亲人的痛苦永远没有办法用其他方式补偿,只有当事人才明白每一位亲友是多么无可替代。

      从哲学假设角度探讨任何命题,人们自可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公平、正义大棒对他人的思想、行为大加鞭挞,但一旦与错综复杂的现实短兵相接,曾经的道德高人,一样会跌落尘埃,犯下曾被自己鄙视的错误。

      戴维·埃德蒙兹在这本书中描述的很多困境,都是永恒的谜题。例如在公海上遭遇海难的四个船友在救生艇上等待救援,当他们的生命就要难以为继时,大家选择将一个体弱的人吃掉,以延续大家的生命。吃人者当受到处罚吗?这是绝境逢生的唯一机会,让四个人一起死掉是否一定比让一个人死掉文明?但如果不处罚吃人者,是否就等同于鼓励他,在供给不足或危急时刻,就能剥夺他人生命而不必承担责任?人吃人的社会,让人不寒而栗,而我们在直觉上、情感上也无法接受一个吃人而归的胜利者,而且会不自觉地将吃人者与恶魔画等号。但是你能建议他在当时的情境下,与伙伴们一起去死吗?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他的死亡并不仅仅意味着他一个人生命的结束,而是一个家庭,三代甚至是四代人悲剧命运的开始。在公海困境中,“食人者”假若放弃一线生机而同伙伴一同赴死,就真的是正义、高尚的吗?

      每个生命都有尊严,都与众不同,没有什么可以衡量生命的价值,即使是用一个人的生命与几个人的生命相比较,也是荒唐的。同样,也没有人有权利身处优越的环境中,一面对他人疾苦视而不见,一面又对别人的道德指手画脚。每个具体情境中表面的抉择难题,仅是错综复杂矛盾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之下巨大的冰块才是矛盾的根源所在。

      思考哲学永远都是为了指导现实生活。虽然电车难题至今仍旧没有解题路径,却可从中看到人们对生活、对世界、对他人的态度。如果说面对电车困境,一部分人选择无为是软弱无力的,是在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那么选择救五人而舍一人的当机立断者,对生活当是另一种态度,他或许更有进取之心,也更愿承担责任,但如将其放在公海困境之中,也可能成为吃人者。

      生活没有预练场,各种突发事件的到来,不会留给你用哲学慢慢思辨的时间,也不会给你深入挖掘真相的机会。在戴维·埃德蒙兹笔下,人们看似理性的选择其实受制于多重现实情境,比如一个闻到面包气味的人更乐于助人,老板是否批准工人的休假申请有时会取决于此时他与上一餐饭的间隔时间……血清素可帮助人们抵御诱惑、催产素可让人们更容易信任他人,人的选择是如此容易被外事外物干扰,为别有用心者操控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但笔者相信,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也许人们会为自己的理性放个假,让感性主导生活;但在面临生死道义大事时,任何貌似仓促的决定都绝非偶然,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历练中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发于心而形于外的自然反应。毕竟,一个人在危急关头的表现更能代表其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