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国务院再出十大举措缓解企业融资难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抓紧出台
  • 在线地球 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 沪港通三日 量能解密
  •  
    2014年11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国务院再出十大举措缓解企业融资难 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抓紧出台
    在线地球 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沪港通三日 量能解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沪港通三日 量能解密
    2014-11-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宏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沪港通三日

      量能解密

      17日至18日发生在大秦铁路、贵州茅台身上的“越买越跌”现象,合理的解释是,那两天存在大量的集中抛盘,对冲了沪股通的买入效应。那么抛盘来自哪里?一些迹象显示,此前已经深入A股市场的QFII机构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记者 周宏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沪港通起航三日,北上南下的资金动向牵动人心。

      来自交易所的信息显示,首日通过“沪股通”投资上海A股的资金达到130亿元,次日再接再厉进场48.45亿,第三日则进场26.12亿。“港股通”也显示了同样的规律,首日额度使用17.67亿元人民币,次日入场3.51亿,第三日入场进一步降至2.53亿。资金流速呈现明显递减趋势。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纵观三日,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凡跨市场流入资金热衷的个股,当日往往下跌。且往往当日入场资金买得越多,该日个股调整幅度越大。沪股市场的贵州茅台、伊利股份、大秦铁路。港股市场的腾讯等莫不如此。

      应如何看待两市资金的流速之变?在刚过去的三天里,南下北上的资金主体又是谁?他们的交易目标是什么?后续的资金流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沪港通3个交易日资金流动的背后,是一个个问号,也是一个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奇特的“越买越跌”现象

      如果要推选沪港通前三日资金面的最大悬疑,莫过于北上资金对于部分股票的“越买越跌”现象。这一点让不少老牌的A股机构投资者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交易所发布的信息显示,11月17日,沪股通单向买入13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秦铁路成交1.81亿元、贵州茅台成交1.37亿元、上汽集团成交1.02亿元、中国平安成交0.85亿元、伊利股份成交0.51亿元,上述个股为北上资金最热衷的五只个股。

      与之对应,上述五只个股无一例外呈现“高开低走”。贵州茅台以6.81%涨幅开盘,收盘涨幅回落至1.75%,盘中回落超过5%,大秦铁路盘中回落近1%、上汽集团盘中回落超过6%、中国平安盘中回落超过5%、伊利股份盘中回落3%以上。

      次日,北上资金对于重点个股的买入情绪更为高涨。

      头号热门股大秦铁路,当日获得沪股通账户净买入额超过10亿港元,以当日汇率计算,沪股通买走了当天大秦铁路总成交的40%以上。但如此集中的增量买盘完全没有起到推高股价的作用,大秦铁路当日股价大跌4%。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贵州茅台身上,沪股通18日对贵州茅台的净买入额超过2.5亿港元,当日成交占比超过20%,但贵州茅台当日也大幅下跌近3%。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伊利股份、工商银行等个股都在上演几乎同样的故事。在沪股通积极买入的同时,相关个股却在拉出阴线,甚至大阴线。

      总体来看,18日沪股通买入最积极的前八只个股中,仅上汽集团出现小幅上涨,其余均有明显调整。

      QFII机构或成重要沪股通买家

      “这样的走势从交易数据上是很费解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交易总监表示,“在A股市场上,一旦增量资金(比如机构)买入的规模超过个股当日成交量10%至20%,该股的股价通常是大幅上涨,甚至会出现涨停。”

      他认为,鉴于香港市场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17日至18日发生在大秦铁路、贵州茅台身上的持续买入行为本应推动股价明显上升。而现在的持续下跌则完全不符合这个规律。

      下转封四·新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