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路演回放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关注“鲶鱼效应” 互联网大会透出投资良机
  • “离去”与“回归”
  • 种菜问题的
    五唯空间论
  •  
    2014年1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关注“鲶鱼效应” 互联网大会透出投资良机
    “离去”与“回归”
    种菜问题的
    五唯空间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离去”与“回归”
    2014-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过去两周内的基金行业的新闻,可以用两个词概括。一曰“离去”,一曰“回归”。

      “离去”的新闻总是格外引人瞩目。比如,上周末传出的两家公募基金公司总经理即将换帅的消息。都是行业内中流砥柱企业的高管。因此,还是激起了一些行业资深人士的关注。

      但这类消息显然已经没有前几年的关注度和生命力,不过半日,相关的追踪已逐渐湮没于浩瀚的新闻大海中,鲜有人提及。

      和相关的公司人士交流的结论颇符合这个结果。高管离任的原因,无非是耳熟能详的那些:事业路径的选择、个人生活的考虑。这次也不例外。相关的公司和股东也都能平静处之,双方平心静气地沟通、流程化处理。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资产管理行业,已然很熟稔这些步骤了。

      回想起来,哪怕是两年前,行业内似乎不是这样的。消息发布之前各方要筹划许久,有些公司还会选择周五晚上这种“时点”发布信息。而之中的各方关注、市场评议也颇引人眼球,之后的话题延续热潮更是久久不能降温。尤其是几位行业“大佬”,其离任前后,无论是公司、相关监管部门、乃至投资者、股东都如临大敌。

      但至如今,这些话题已经是行业的“古今平常事”了。

      是因为,过去离去的大佬们更有话题性么?

      似乎只能算说对了一半。

      从行业影响、处事个性和个人能力看,第一批老十家、新十家的总经理们当然是话题众多,故事等身。有些老总“离任”的过程,还牵扯了前前后后不少行业掌故、历史渊源、明星大腕,想不被关注也难。还有一些,则走得有些仓促,背后有些或隐或现的事件主线,行业内情、或是相关机构的制度调整。类似的事情总有些风声在外,于是也激起了行业的好奇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时代的更替、企业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公募基金业的第一个十年,是“个人符号”彰显的时代。整个行业刚刚兴起,相关规则和行业文化仍未定性,许多事情尚起于平地。投资如何搞?业绩从何而来?产品创新往何处去?人才团队如何打造?每一个课题都是全新的。因此,也造就了太多的个性化的基金公司总经理和极度分化的团队表现。

      那个时代,有很多的成功,也有同样多的失败。有以创新引领行业风气的大型公司、也有栽在定位失败上的初生企业;有擎着价值投资、成长投资大旗一路高歌猛进的行业龙头,也有摔倒在某个股票、某个行业、某个团队乃至某个投资经理上的行业中坚……一个不大的决定,可能在某个时候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我们管这种时代叫“英雄”的时代。

      而至近年,整个行业的操作手法已日益成熟,各方面规则也日益明朗。就好像围棋一样,谋篇布局都有了“定式”。企业的兴衰起伏已经不那么容易被管理者的个人风格影响了。君不见,近年崛起的几家公司,已经是产品、公司的品牌明显压倒了基金经理和总经理的知名度。这其实是行业更迭转圜的证据了。

      近几周还有的消息则是诸多“回来”的新闻。

      被市场淡忘了一段时间的“公募一哥”王亚伟,近日正式推出其治下私募基金公司的二期产品。同时被披露的还有他一期产品的业绩,在度过了相对平淡的第一年后,“一哥”在第二年中再次找到感觉,相关产品业绩在今年下半年大幅上升,创造了一个高峰。于是自然的,“一哥”再度进入一些销售机构的关注视野。

      回想起来,王亚伟的一期产品从“万人关注”、资本市场“逢股必炒”,至此后的业绩平淡,各方笔伐,再到如今的平静归来,品牌再起。一年以后的市场已经不再见当初的“恶炒”之风。从曾经的风口到如今的踏实的地上,“一哥”的感觉想来应该是不错的。

      另一个归来的是更早的“一哥”——博时基金的第一任总经理肖风。

      近日由本报披露,肖风担任董事长的万向信托,日前获得了监管机构私募机构的备案,正式成为了私募机构的一员。肖风离任公募时曾放言,不会去私募。如今,他治下的信托公司获得私募资格,也算是曲线归来,不违誓言。这两位的回归,恰恰再度说明,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高峰开始酝酿。

      总结起来,“离去归来寻常事”也是行业的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