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路演回放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权威专家建言新常态下经济改革
  • 深交所积极推进创新型金融服务链
  • 政策支持要让保险业早受益
  • “网络身份证”来袭
    相关标准已经送审
  • 中信信托控股哈交所 推进土地信托化综改
  • 新三板做市首现股东减持价格承诺
  • 从农业问题公司谈起
  • 非农建设用地入市方案已上报
    最快年内出台
  •  
    2014年1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权威专家建言新常态下经济改革
    深交所积极推进创新型金融服务链
    政策支持要让保险业早受益
    “网络身份证”来袭
    相关标准已经送审
    中信信托控股哈交所 推进土地信托化综改
    新三板做市首现股东减持价格承诺
    从农业问题公司谈起
    非农建设用地入市方案已上报
    最快年内出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权威专家建言新常态下经济改革
    2014-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姜隅琼 ○编辑 谷子

      

      高投资支撑的经济高增长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自2010年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整体呈现下行趋势,旧常态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三期叠加”的新常态。

      在22日举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多位权威专家认为,这种下行并不可怕,新常态下更需要经济的增长质量,调结构、去过剩产能和防范风险,都意味着要配套与过去相比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要以一颗平常心的心态来对待GDP减速,就是不能急于用老的办法,用强刺激去把增长给拉起来。”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投资扩张刺激宏观经济,支撑GDP回升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同时造成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的系统性风险。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新常态不是坏事,而是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更高级阶段,要求我们用新方式来带动未来增长,孕育新的增长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也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增长速度下滑,无意间实现了多年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减小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从根本上杜绝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新常态意味着新飞跃、新的高度,有望解决经济增长中公平、包容性的长期问题。

      在新常态下该采取什么措施?杨伟民解读中央精神就是“稳中求进,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即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微观强调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政策,依靠改革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社会政策托底是指在结构调整和处置社会经济和金融风险过程中,政府要防止不良资产和企业倒闭等局部、个别问题演变成区域性、系统性问题。

      具体到宏观调控上,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郑新立建议,目前政府各级财政债务率不到40%,又面临通货紧缩,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放松银根来刺激经济增长有很大的空间。

      李扬也认为,新常态下,对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要求是放松,需要有一个跟过去相比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财税改革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透露,研究中的方案将改变过去地方财政对中央过度依赖的情况,中央政府承担更多支出责任。

      当前,政府实行的多项改革,如下放行政审批权、税费制度改革以及央行日前采取的非对称降息等已明显看到了政策导向。多位专家认为,改革才“小试牛刀”,但已初见成效,表现在去年和今年的新增就业人口数超额完成,且主要来自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如果真正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100多项改革,经济增速到2030年保持7%-8%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