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5%,比资本形成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最终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在持续提高。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结构和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消费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仍制约着消费潜能的发挥。我国是人口大国,消费问题不仅关乎国内经济,也跟全球经济有关。如何做好消费这篇大文章,需要有大格局、新思路。
——亚夫
■在经济放缓、居民收入增速放慢、前些年消费透支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当前我国消费增速也呈放缓趋势。但消费阶段性回落不会很久,从统计数据看,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财富不断累积,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商品需求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升,消费呈现加速升级态势,我国居民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和潜力。
■当前,在投资主导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出口需求前景难测的大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尤其是消费升级将成为主导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并由此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引导相关产业加速发展,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较长时期,一是要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二要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三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促进经济可持续加快发展。
□梁达
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相应出现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一至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8.5%,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新常态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
当前,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投资驱动受到了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以前过快的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后果,已难以持续;二是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过快,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迫切需要促进消费加快增长,促进整个经济驱动力的转换。
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至三季度,“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相对于投资,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高于投资0.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较好地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消费品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3307亿元,增长55.6%。限额以上企业仍保持较强拉动作用。1—10月,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06570亿元,同比增长9.4%,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强拉动作用。
3.农村市场增速略快于城镇市场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强农、惠农政策的促进下,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8个百分点。收入增长增强了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推动了农村消费的增加。
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10月份,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2.9万亿元,增长13%,城镇市场增幅低于农村市场1.2个百分点。
4.商品零售额增幅高于餐饮收入额
1—10月,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22591亿元,同比增长9.7%;商品零售190527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99976亿元,增长9.9%。
5. 各类商品销售增速回落
一是吃、穿类商品增势略有回升。1-10月,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和饲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3720亿元,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服装鞋帽和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9835亿元,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二是居住类商品增速回落。1-10月,家具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789亿元,增长14.1%,增速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175亿元,增长13.4%,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
三是燃料类商品增速有所加快。1-10月,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506亿元,增长7.7%,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
四是交通电气设备类回落。1-10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回落6个百分点。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8.6%,回落1.2个百分点。
五是文化娱乐体育类商品增速基本平稳。1-10月,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1.4%,与上年同期持平。
6.网购的日益兴旺,消费亮点不断呈现
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方兴未艾,消费形态更加多样。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消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加速,网络消费呈现强势增长。在供给方面,我国积极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商用部署,推进“三网融合”。
在需求方面,智能手机、移动电视、智能家电、平板电脑等新型电子产品继续保持了较好的销售态势,网络购物增长迅速。1-10月,通讯器材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6.4%,加快8.2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内,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服务业、文教娱乐、金融保险服务等新型消费类型占总消费额的比重都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信用消费和网络消费将继续受到追捧,信用消费政策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亮点。
消费可持续增长面临的新障碍
1.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动力将有所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与前几年相比,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内需不振,外需低迷,难有大的起色。多种内外因素决定了居民消费难有大的提升,消费动力有可能继续减弱。
2.传统消费热点有所降温,新的消费热点尚未真正形成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汽车购置税优惠”、“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这些政策到期退出后,相关消费进入提前透支回补期,致使相关商品增速明显下滑,传统消费热点降温。
在百姓消费支出中,房地产和汽车是“大头”,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处调整阶段,与此相关的装饰装修等上下游产业的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以及部分城市实施的“限购令”,也使得汽车销售远不及前些年火爆,成为消费需求减弱的主要因素。此外,缺乏新的消费热点也是消费回落的主要因素。
3.刚性消费价格上涨过快,购买力分流仍较多
1-10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2%,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居住类商品上涨2.2%。食品和服装价格涨幅明显,主力消费群体的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养老、子女教育等支出渠道增多,使购买力在支出项目上产生分流,消费后顾之忧较多,居民消费意愿和行为将趋于谨慎保守。
4.高房价强化居民消费支出预期,严重挤压其他消费购买力
目前尽管一些三四城市的房价有所松动,但多数城市房价依然居高不下,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
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例如,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
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逐渐边缘化,只能望房兴叹。不少地方的房价大大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因此,高房价阻碍了居民的消费升级,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使刺激消费的政策受到很大干扰;同时,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差距,使巨大的消费潜力得不到释放,已成为当前制约消费升级的大阻力。
5.有效供给水平不高,消费需求创造能力较弱
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是增强消费需求基础性作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消费品的整体供给量虽跃居世界第一,但有效供给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供给品同质化显著,功能差别化严重不足。以智能手机为例,虽然不乏亮点,但绝大多数产品的差别仅仅在于款式与外形,功能基本一致,缺少对新兴消费概念的运用;二是供给品质量问题明显,存在消费安全隐患;三是供给互联网化水平不高,企业对新型业态把握能力低。2013年我国企业云计算采用率仅为21%,远低于美国55%~63%的水平。特别是与消费品密切关联的中小企业互联网采用比例只有20%~25%,而美国高达72%~85%。
新常态下期待五大消费新动力
1.居民累积的巨额购买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9—201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7.4%和7.6%,分阶段看,1991—201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8.3%和6.4%,增幅差距分别为1.9和3.8个百分点。其中近12年来的2001-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直接增强了消费能力,为消费需求提供了强劲购买力。
1979-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4.5%,其中2001-2013年年均增长16.1%。201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44.8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3.3万元。储蓄代表未来消费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居民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创造良好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促进储蓄向消费转化,对促进消费有重要意义。
2. 新型城镇化
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入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消费需求。2013年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但仍低于发展中新兴国家城市化率60%,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80%的水平差距更大,城镇化仍滞后于工业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步伐会不断加快,它将继续创造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消费品市场扩张两方面大量消纳工业化产品。同时,将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
3.政策推动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大范围、强力度出台了扩大消费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将会延续,经济增长方式将会实现重大转变,将为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
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各项政策逐步到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将会有效提高城市居民购买力,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农村,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保护农民的各种收益和权益,从制度上化解压力,促进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4.网络消费
网络消费因其方便快捷、价格实惠、产品多样等特点备受居民青睐,成为居民家庭越来越重要的消费方式。从未来趋势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对市场的影响将会不断扩展,成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网上商店开张,网络购物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方式。因此,加快促进网络消费,对拉动内需、稳定就业、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5.服务消费
以教育消费为主的服务性消费将成为长期的市场热点,服务消费在消费升级中凸显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居民商品消费占比约65%,服务消费占比约35%,服务业所占比重显著低于同等发展阶段时期的韩国(58%)和美国(66%)。
未来10年,受消费者收入上升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动,服务业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会显著上升。未来受消费者收入上升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动,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服务业消费在总消费里面的比重将呈现上升趋势,文教娱乐、金融保险服务消费、居住服务、医疗保健消费所占比重都将呈上升之势。
因此,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空间与潜能巨大,支撑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内生动力强劲,潜在消费需求空间依然较大。
充分释放居民消费增长新动力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依赖度将不断降低,而消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较长时期,一是要增加收入,让群众“能”消费。二要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三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
1. 要增加收入,让居民“能”消费
一是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入手,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建议国家进一步明确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的提高目标,并要求各地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以引导消费预期;二是强化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财政补贴、价格补贴、教育补贴等形式,缩小地区、阶层、行业的收入差异。分批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2.要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
近年来,我国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居民保障水平,但目前社保体系和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居民为应对失业、养老、医疗、意外等社会保障问题,不得不约束消费,加大储蓄力度。居民保守消费模式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造成的,要变保守消费模式为适度超前消费模式,以强化社会保障为突破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和可供支配财力的增加,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最终实现全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将城市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将农村无子女户、无子户、独生子女户、丧失劳动能力户的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将其他农村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并最终实现全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二是要增加社会保障项目。要将教育、住房纳入社会保障。如对城镇低收入户实行住房保障,提供廉租房、低价福利房等;如普及城乡12年制义务教育,大幅度降低居民普通教育的开支;如降低居民高等教育的费用开支,对城镇、农村低收入户子女上大学或职业学校,实行免学费并提供助学金的保障制度等等。
三是要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社会保障项目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所有项目的社会保障力度,解除或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四是要深入推进民生工程,加大影响消费需求的医疗、住房、养老等重大民生领域的支持,营造有利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保障机制。
3. 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
一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等骨干网建设。推进消费品安全立法,严惩“黑心”食品、旅游“宰客”等不法行为;二是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构建安全放心、文明健康、公平公正、诚信友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为消费者营造想消费、敢消费的消费氛围;三是要着力创新鼓励消费的政策,拓宽消费领域。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揽子鼓励消费的政策要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鼓励绿色、低碳、环保消费,促进绿色、低碳、节能、健康消费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适当调低或取消部分已成为居民日常消费品的税收;四是要积极引导消费,培育消费热点。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消费,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提高服务消费水平,鼓励和吸引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只有用完善的规则理顺消费秩序,用服务的改善提升消费动力,营造一个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才能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舒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