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发光的食物
  • 舌尖上的“极客”时代
  •  
    2014年11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科技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科技
    发光的食物
    舌尖上的“极客”时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舌尖上的“极客”时代
    2014-11-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通过尘土飞扬的木制楼梯到达谷仓办公室,独立农民麦吉可以俯瞰数英里绿色田野。媒体记录下了其耕作生涯历史性的一刻:六位工程师围桌而坐,面对着一台计算机。麦吉手拿一个薄纸板箱,箱子里装的是一个农作物产量和天气监控器,他紧张地询问如何建立账户。这一刻,他走进的不仅是农场。

      每一年,食物科技研究网站Food+Tech Connect都会举办一场名为“编程马拉松”的食物集中营。和风靡全球的编程高手盛会一样,人们狂欢、结交朋友和头脑风暴。然而,这种食物集中营的活动所针对的并非电脑程序或是软件,它所聚集起的是食品业的创新者、厨师、企业家和设计师,他们的目的,是共同制造“未来食物”。

      世界人口已逾70亿,我们的土地在收缩,食品安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幸运的是,对于互联网科技痴迷的“极客们”如今正在将更多注意力放到食物上。新技术让人类得以追踪、分析和理解食物系统如何运作,并帮助减少食物浪费和碳排放,最终养活8亿尚无足够食物吃的人口。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谷子

      一场形态的变革

      上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农业大国对诺曼·博洛格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他带来的是一场“绿色革命”。依托先进的灌溉系统、新型农药、合成氮肥及改良的农作物品种,博洛格在贝宁、埃塞俄比亚、加纳、尼日利亚、苏丹、坦桑尼亚、多哥等14个非洲国家试验种植高产作物品种。短期内,玉米产量增加两倍,小麦、木薯、高粱等作物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人说他的行动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瑟·利奥内斯评价博洛格说,他为饥荒世界带来了面包。

      时至今日,人们在食物上革新的脚步从未停止,从远古时代依靠向大自然索取有限的食物,到后来人们开始步入农田耕作蔬菜与稻谷,人类食物史的发展如今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在新技术力量的辅佐下,更能匹配需求的“食物打印”将应运而生。

      这并非虚空的幻想,在今年初的美国消费电子展上,全球3D打印巨头3D 系统公司展示了一款名为“ChefJet”的打印机。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接纳砂糖、巧克力和奶油等食物作为原料,打印出符合心意的糖果和巧克力。

      但一些技术革新则被贴上富有争议的标签。转基因生物(GMO)作为食品科技中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全球世界的一致认可。转基因食品被商家描述为能够带来多种好处,例如抗除草剂、抗害虫和增加营养价值。

      1994年,全球第一个转基因西红柿“Flavr Savr”由美国Calgene公司培育问世。由于传统西红柿里所能产生促进熟软酵素的PG基因被抑制,所以这种西红柿的质地较坚实,能降低在采收、运输及加工过程中被碰伤变质的可能性,从而保存风味。

      它的出现,很快在农业界引发了一场种子的变革。到了1999年,一亿英亩的农田已经被用来种植转基因作物。然而与美国相比,欧盟对转基因产品的态度极为谨慎,早在1997年,欧洲便让此类作物被贴上明示标签成为强制性规定。

      从农田走向客厅

      和食物本身形态的变革相比,其生产过程中的变革更加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从用机器人挤奶、给农作物施肥,到智能化灌溉,农业生产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

      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精细农业,它也常常被称作“卫星农业”,因为在这种耕作模式下,农民手中的工具不再是犁、耙或是黄牛,取而代之的包括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和密集的传感器等,通过这些现代工具的帮助,农民得以随时监测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或是天气模式来提高农场效率。

      这一技术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监测农作物产量开始。如今又有了新工具,例如天气分析软件和土壤监测套件,用来检验土壤中氮和磷等元素的含量。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让这种农田试验变得更高效。

      独立农民杰夫·麦吉对此深有感触。通过尘土飞扬的木制楼梯,通往他的谷仓办公室。从那里可以俯瞰数英里绿色田野。这是印第安纳州凉爽的一天,有海外媒体记录下了他个人耕作史上的历史性一刻:那是一个被六位工程师围坐在一起的圆桌,他们面对着一台计算机。麦吉则手拿一个薄纸板箱,箱子里面装着的是一个农作物产量和天气监控器,他紧张地询问如何建立账户。这一刻,他走进的不仅是农场。

      一位农民可以熟知他的每英亩土地、每英寸的作物生长、每个带来摧毁性灾害的因素,无论是风、雨、雪、霜、高温或是灰尘。但他的认知也是有限的,单单依靠自己没办法收集大量的数据。但是,当电脑的软件响了一声,麦吉知道,云端数据同步已经完成,显示器为他解读一周降水趋势。

      道格拉斯·哈克尼从前是个农民,现在是一家咨询公司的主席,他深谙大数据对农民的重要性,“农民和其他商人不同,人们很少依靠一个决定赌上整个公司。但是农民们每个春天都在这么做。对于一家大数据公司来说,农民只是一个账号一个数字,但对一个农民来说,如果他们的数据落入坏人之手,这将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威胁。”

      物联网技术则正在以灌溉及产量监测等形式出现在农田中。爱尔兰的WaterBee项目通过传感器的帮助,详细地研究各地区农场需要的供水量来节约灌溉用水。农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灌溉,还可以用它来获取最新的农作物信息。另一个物联网应用的例子是Z-Trap,一家名为Spensa 的科技公司最近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课题组63万美元的拨款,这家公司正是Z-Trap害虫管理设备的制造方,它使用GPS坐标和无线传感器远程监测昆虫和分析数据。

      配送“2.0时代”

      在完善后端的食物质量后,如何将其配送至客户手中依旧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前高盛集团驻伦敦股票衍生性商品交易部门执行董事拉胡尔·帕尔克曾经为无法在深夜加班时拿到热乎乎的食物而烦恼。今年稍早,他辞掉了高盛的工作,与朋友共同创办了外卖店EatFirst,保证只要在伦敦金融城内的办公室,下单后15分钟一定送达。

      在威尼斯,卡桑德拉·桑塔纳很少有时间可以去商店买食物然后自己烹饪,她定期会从一些受欢迎地餐厅下单,随后这些餐点便被送到她家或者工作场所。“仅仅一年前,我还需要跑去杂货店买食物,但我讨厌去杂货店,”桑塔纳说到,“如今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选择都在我的指尖上。”

      从食物配送到在线市场,科技巨头亚马逊和谷歌正在测试配送服务,一些食品科技的初创企业正在春笋般冒头,它们不仅仅吸引到诸多食客,还让投资方迅速跳进这一空间。

      根据咨询业者Rosenheim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有将近40亿美元资金投入食物科技相关领域,而去年全年为16亿美元。而2013年全年的投资额同比增长33%。Rosenheim 咨询公司的主管布里塔·罗森海姆说,“每个人都需要进食,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它更大的市场。”

      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食品配送类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创下纪录高位,超过2亿美元。美国餐饮配送业者GrubHub今年4月成功在美股市场上市,目前股价已经大涨近四成。而其同业JustEat差不多时间在欧洲市场上市时的估值高达15亿英镑,是其1410万英镑获利的逾100倍。据Research and Markets上周发布的报告,全球冷链物流市场从2014年至2019年有望以15.6%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容。

      科技股泡沫时代网络杂货零售商Webvan的破产惨况令人记忆犹新,但与昔日相比,如今的网络送货服务配备了更多现金技术,其中包括高速网络连线及智能手机等。

      DoorDash的首席执行官托尼便表示,该公司90%的时间都花在了完善自动配送系统的算法上。算法涉及的因素包括路况、消费者位置,餐厅繁忙程度,司机表现和食物期望温度等。有观点认为,这或象征着“线上送货2.0”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