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公司
  • 9:艺术资产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行情分化 蓝筹暴涨难挡新兴产业崛起
  •  
    2014年12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焦点
    行情分化 蓝筹暴涨难挡新兴产业崛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行情分化 蓝筹暴涨难挡新兴产业崛起
    2014-12-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金融股短期暴涨带来的牛市赚钱效应惊爆了投资者的眼球,也令一些基金经理持续调仓买入低估值蓝筹以博取“年底的晚餐”,但赚钱效应并未能掩盖市场严重分化以及股价上涨逻辑双重标准化的现象 。那么,成长股在当前牛市中被抛弃了吗?

      但市场总有另一种观点——在一些基金经理看来,短期的赚钱效应不能改变新兴产业崛起的现实,传统产业继续遭新兴产业挤压冲击的格局也不会因此改变。

      ⊙本报记者 安仲文

      金融股称王

      上证指数近期出现连续七连阳,上周累计涨幅更是高达7.8%,而在上周五,沪深两市合计成交突破7000亿,创出历史记录,而天量的背后正是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集体做多。

      显而易见的是,低估值蓝筹板块的中坚力量银行股的崛起,是上周五指数暴涨的重要推手,其中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宁波银行、中信银行等个股更是在周五放量涨停。大成基金认为,权重巨大的银行股板块的大幅上涨可能和增量资金推动有关。一方面,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存款保险制度落地意味着利率市场化阶段性政策落地,市场对政策面的担忧进一步消除。另一方面,在牛市预期下,银行股作为估值洼地,有强烈的补涨要求,未来大盘要再创新高,再续“牛”途,都必须依靠银行板块。因此,大成基金将继续看好银行股。

      虽然在银行股集体暴涨的同时,券商股、保险股在周五表现一般,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经过短期休整后,券商股、保险股等非银行金融仍能继续获得资金的青睐。鹏华非银行金融分级基金经理余斌表示,降息之后,银行理财、信托产品等吸引力下滑,部分资金逐步回流至保险行业,将有助于保费收入进入上升周期。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创新,券商也将成为最受益的投资标的。长远来看,经济转型需要资本市场创新,明年券商的投行、新三板、直投等业务将增收,这使得投资者对券商股的风险偏好增强。未来,经济转型中的直接融资比例将持续提升。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券商股将是最受益的投资标的。

      正是由于投资者普遍确信A股已经进入牛市格局的通道,无论是银行股还是非银行金融,整个金融板块作为低估值蓝筹都成为投资者捕捉牛市机会的首选品种。反映到作为市场风向标的指数分级基金的B类份额,上周其净值持续出现飙升,近五个交易日中累计涨幅超过40%的基金有6只,其中招商300高贝B大涨54.01%,成为近期最牛的杠杆基金,证券B、非银行B、800金融B等一批品种也在短期内出现了惊人的涨幅,其中证券B更是在五个交易日内出现四个涨停板。

      

      市场分化严重

      虽然A股被市场解读为进入牛市通道,但当前赚钱效应依然集中在金融板块,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表现仍相当萎靡,市场的分化相当严重。这种分化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主板与中小板、创业板指数的巨大悬殊,同时板块内部的个股表现也呈现出巨大的鸿沟。

      从盘面情况看,一方面大量资金从中小盘股中撤出,持续流向赚钱效应最为明显的银行、券商、保险、地产等低估值蓝筹股上,另一方面具有题材支撑的中小盘股仍能获得资金的关注,甚至其走势完全不逊色于主板金融股的表现,一批中小盘题材股走出了独立行情。

      具体而言,成长股中的大市值品种、白马股普遍在这波行情中跑输市场,尤其是2013年吸引最多关注的影视传媒、手游股表现最为落后。尽管华策影视、华谊兄弟纷纷公告签手互联网巨头,但股价上却未有丝毫提振,投资者似乎已经无法对这样的故事继续保持兴趣。即便是百视通踏准了牛市降临的时机进行复牌,其宣布吸收合并东方明珠这样的重磅消息也仅仅在两个涨停板后即打开。

      而在游戏板块,借壳上市的游族网络虽已预计今年全年净利润将高达4亿规模,但是在这波指数暴涨的行情中不仅仅跑输指数,也跑输了同期的一系列大盘蓝筹股,而其他品种如北纬通信、拓维信息、中青宝等公司也同样在这波行情中成为沉默的游戏股。

      

      资金的双重标准

      某种程度上而言,A股市场似乎正在以双重标准来考验当前的品种是否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对于传统产业链的公司而言,估值和超跌是决定其能否崛起的唯一标准。而对于新兴产业链的板块,决定其能否上涨的逻辑不在于估值,不在于业绩,也不在于超跌,而在于其题材是否具有新意。

      显然,估值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股,如当前暴涨的招商证券、平安银行等,股价超跌的大蓝筹,如中国远洋等都在近期成为资金抢筹的对象,要么是估值低,要么是超跌,这两种因素决定了主板蓝筹公司的股价走势。而对于新兴产业链公司,市场对业绩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某种程度上而言,由于之前挖掘程度上较深,市场也已透支了这些品种的业绩预期,因此市场并不关心这些品种业绩靓丽的现实,也不关心其股价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或滞涨,而更多关心它的题材是否已成为过去式。

      因此,尽管像游族网络这样预计今年净利润4亿规模,或是华谊兄弟这样获得三马集体布局,都无法挽留投资者。反倒是诸如上海钢联、银之杰、用友软件、朗玛信息、海虹控股、东方财富、同花顺等一批品种却在牛市初期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同花顺今年以来的股价涨幅接近400%,尽管同花顺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仅仅2000万,而进一步观察,上述股价走牛的品种从当前的业绩观察都不具有支撑,高估值是上述品种的集体特征,但正是由于上述品种全部具有新题材的特点,或为互联网金融或有互联网医疗概念,从而使得这类品种成为成长股中的牛股。

      而即便业绩情况稍好的腾邦国际、焦点科技等品种在近期所出现的股价转强,也不能以业绩来解释其基本面,虽然上述两只品种今年的净利润规模全部超过1个亿,腾邦国际更是出现业绩同比、环比双重暴增,但是腾邦国际和焦点科技的股价表现并不在于业绩本身,而在于其具有的某些题材,与上述一些品种类似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支撑了这些品种股价上的坚挺。

      

      成长股逻辑未变

      也正是由于这种分化的表现,A股的赚钱效应也难以真正席卷到每一个行业上,从而导致部分机构投资者近期的表现可能出现短期落后,但是短期业绩表现可能也难以让坚信长期价值的基金经理放弃成长逻辑的初衷。

      大摩华鑫的一位基金经理虽然今年以来的业绩排名依然处于同类基金前十强当中,但他对于当前金融股崛起拉动的牛市格局也扼腕遗憾。他向记者承认,近期基金业绩排名受金融股崛起影响有所拖累,最近一周跑输了市场,核心原因即是他更多将更多的仓位集中于目前市场关注度稍弱的一些板块上,而对于主题炒作的TMT、银行券商等板块未能参与。他的解释是“遵从内心的选择”,从长期来看,这些大蓝筹的黄金时代早已结束了,短期的暴涨并不能改变现实和趋势。

      上述观点也并不是孤立的,长城久恒基金经理吴文庆也强调,股市短期内上涨特别多、且继续上涨的动力在哪?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逐步下台阶已是共识,从决策层到民间,均预期明年全年GDP增速在7%左右,故而市场展望领导层将推进改革。因此预期未来央行仍然会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去产能和去杠杆还是会持续进行,传统产业将继续面临新产业的冲击。

      吴文庆认为未来股市的主要机会仍然在于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包括沪港通和降息等金融手段很难改变新兴产业崛起的现实趋势。吴文庆因此对本报记者强调,沪港通短期对成长股的影响在于心理层面,但是沪港通无论对估值体系有何影响,都无法最终改变市场的投资逻辑。“你愿意随着一个夕阳的企业逐渐走向没落,还是愿意随着一个朝阳的企业走向成长?”吴文庆认为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因为沪港通就彻底忘记了市场的大逻辑,市场的主体框架没有任何根本性变化,经济转型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大趋势。

      基于上述判断,站在目前11月份的时点,应该更好地思考如何布局明年,对于手中所持有的优质成长股,应该以两到三年的眼光看待其成长的趋势。投资一方面要尊重市场,一方面也要遵从内心,做自己善于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短期的业绩排名在一些最热门的板块上进行操作,尤其是一些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内心上无法深刻认同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