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巡礼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以IPO中介法律架构再造迎接注册制
  • 谁要隐瞒统计数据,就把谁拿出来晒晒
  • 不应把稳增长的希望寄托在连续降息降准上
  • 陈天桥的下一场游戏
  •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  
    2014年1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以IPO中介法律架构再造迎接注册制
    谁要隐瞒统计数据,就把谁拿出来晒晒
    不应把稳增长的希望寄托在连续降息降准上
    陈天桥的下一场游戏
    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应把稳增长的希望寄托在连续降息降准上
    2014-12-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一定要用战略眼光、全新理念去科学判断,要想真正实现稳增长,就须要扎扎实实调结构,促转型。中国经济的转型成功,只有倚重全面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沿着这个思路,说不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也会在年底或明年初推出。

      □王 勇

      

      央行这次降息,让那些赞成甚至渴盼尽快降息的人喜出望外,并且推定央行紧接着会进行年内二次降息,甚至不排除很快就会降准。股市乘着降息东风扶摇直上,沪市一周之内连续突破2500点、2600点整数关口,直逼2700点,沪深两市七连阳,日成交量均在6000亿以上,真可谓牛气冲天。那么,究竟央行会否二次降息甚至降准,或许上周四央行召开系统内的全国存款保险制度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于明年1月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息,能够让我们从中悟出些什么。

      有些人将当前的经济形势比喻为“远远严重于金融危机时期”,甚至“通缩论”、“萧条论”、“硬着陆论”扑面而来。但笔者却在今年以来自始至终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而且对出现如此“差”的经济指标也并不感觉意外。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就要有新常态的思维,通过经济转型来彻底改变旧常态,以扭转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看来,面对经济的下行趋势,政府早有准备,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为未来五年经济增速下行预设了空间,比如在整个“十二五”期间,GDP只要能实现年均增长7%就算实现了预定目标。不过,政府允许经济增速下行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经济转型成功、质量和效益提高、民生得到真正改善,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国经济依然沿着政府所预设定的轨道正常前行。所以,对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一定要用战略的眼光、全新的理念去科学判断,才能得出相对理性的结论。试想,以经济下行甚至通缩、硬着陆为前提推定出的中国经济运行后果及由此得出的经济金融政策结论,怎么可能与以经济转型为前提推定出的经济运行结果以及由此得出的经济金融政策结论一致?前者得出的政策结论必定是消极保守性的,那就是全面降息降准;而后者得出的政策结论必是积极进取性的,即依靠改革向前推动。

      笔者完全赞同积极进取性政策建议的。因为,单靠央行降息政策,拯救不了中国经济。不光中国是这样,金融危机后的美联储、欧央行以及日本这些发达经济体,哪个是单纯依靠降息将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拯救出危机的泥潭的?而且,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是良性的,根本不需要什么拯救。再拿降息来说,本次降息最大的好处不外乎两点:其一,减少地方债平台的债务压力;其二,对贷款购房者而言,信贷环境会宽松一些,降低了房贷成本。但降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配合着其他公开市场操作以及SLO、SLF、MLF操作,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充裕的同时着力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但不能对降息形成依赖。同时,期望靠降准来拯救经济也同样不现实。有人认为,央行降准的逻辑是:在管理层调整存贷比口径或者增大存贷比指标弹性的情况下,如果把非储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变成一般性存款,按照现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上缴准备金要增加1.5万亿元至2万亿元,这会对市场产生流动性紧缩效应。那么,央行要对冲这种紧缩效应,就必然降准。但是,有没有想过,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即使降准,谁敢保证释放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一定会主动地流向实体经济?又有谁能保证,这些流动性不会继续停留在金融体系内打转或转而进入当下行情如此火爆的股市中去?若果真如此,岂不是又回到传统的调控老路上了吗?即降息降准,货币宽松,股市上涨、房地产价格回升,资产价格泡沫,GDP反转向上,引发通胀。

      所以,要想真正实现稳增长,就必须要扎扎实实调结构,促转型。而中国经济的转型成功,也只有倚重全面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如果大家都能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和理解的话,对央行在11月21日宣布的降息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因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努力在金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的突破,这是今年初央行定下的今年重要任务。为此,今年以来央行一直在出其不意地尝试运用货币政策新工具。二季度推出常备借贷便利(PSL)、三季度推出中期借贷便利(MLF),四季度采取非对称降息,一系列新工具和政策操作新意迭出,但宗旨万变不离其宗——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10月我国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为12.6%,略低于全年目标值,说明央行总体上是在货币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希望达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目的。如今,临近年末,最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制度保障,存款保险制度终于就要在明年元月正式推出了。

      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制度、央行最后贷款人安排一起,被世界公认为金融安全的三道重要防线。因为,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会扩大各银行之间的经营差距,银行业风险上升,为了降低挤兑的风险,需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者的利益,维持金融行业的稳定。同时,民营银行的陆续准入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再者,存款保险制度还能防止单个银行危机通过“羊群行为”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从而发挥金融稳定器的作用。而在笔者看来,根据当前改革形势判断,说不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也会在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所以,接下来,金融机构还应在如何迎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与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多做些文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