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数据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明年:改革攻坚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  
    2014年12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明年:改革攻坚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明年:改革攻坚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14-1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小广

      本报告执笔人:王小广

      参与讨论人员:慕海平、陈炳才、郑慧等

      文眼

      再过20来天,2014年就要过去了。怎么评价这极不寻常的一年?恐怕在短时间内用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但是如果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环境保护这五个方面来观察,还是有很多事件、指标可圈可点的。由王小广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从经济角度对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以及2015年的发展趋势与政策选择做了前瞻性分析。限于篇幅,节录发表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亚夫

      ■预计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61.7万亿元,折合美元将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这是重要的规模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内,GDP增长7.3%,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2.1%,实现了年初预期的目标。

      ■展望2015年,我们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弱,房地产调整远未到位,一些领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我国经济仍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预计经济增长将下调到7%左右,但就业形势仍将比较乐观,深刻的结构变化和动力机制变化将继续递进,特别是一些领域的改革攻坚将会为经济中长期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建议,明年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的宏观政策。金融调控政策的重点是努力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定向上更加精准,瞄准结构优化的难点、重点。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定向调控力度。把宏观调控政策与长期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2014年我国经济稳中缓降,结构优化增强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新一届政府坚持去年以来的探索,继续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加强区间管理的基础上,推出定向调控措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在经济增速稳中缓降的同时,结构优化效应增强。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经济增长和就业仍在下限之上。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7.4%、7.5%和7.3%,波动不大,全年预计GDP将达61.7万亿,增长7.3%,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实现了7.5%左右的预期目标。就业形势较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比上年同期多增16万人),提前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将超过1300万人。物价增长小幅回落,持续保持在上限之下。1-10月累计,CPI同比增长2.1%,比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CPI增长2.1%,明显低于3.5%的调控目标。

      2.下行与上行因素并存,结构优化效应增强

      最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点是,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向新常态转换。就具体的宏观经济指标而言,有三组不同指标,呈现不同走势。第一组是持续下行,目前还未调整到位;第二组已基本企稳,或呈现明显稳定和上行的趋势;第三组是稳定性较差,波动很大。

      (1)对下行因素的分析

      工业、房地产、投资构成今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的一组经济指标,尽管调整时间先后上有差异性,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这一组指标的持续下行是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结构调整优化必然经过的阵痛。

      首先,工业调整先行,继续呈逐年下降态势。今年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其次,投资增长调整紧随工业之后,调整力度加大。预计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达50.5万亿元,增长15.8%,比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三,房地产出现长周期调整的“拐点”。对今年经济下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房地产,房市进入长周期“拐点”,拉动投资增长加快下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增长回落导致重化工业继续回落,并强化了PPI负增长态势。

      (2)对企稳或上行因素的分析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另有一组宏观经济指标则在明显企稳,甚至一些指标进入上行通道,这成为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支撑力量,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出现积极而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和消费稳定增长,服务业较快增长,特别是网上购物等新业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四个宏观数据的增长趋势是一致,没有矛盾,且它们之间同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我国经济向新常态转换的突出亮点。

      消费平稳增长成为最近几年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仅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高7个百分点。为什么消费增长稳定性提高?主要是因为就业形势较好,促进了收入的稳定增长,而收入增长较快,又促进了消费的平稳增长。就业形势较好与GDP规模有较大的关系,规模越大,单位百分点的GDP增加量越多,所带来的就业增量就随之扩大。据测算,目前我国GDP增长7%所创造的就业新增量相当于十年前GDP增长15%的水平。

      3.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结合,既稳增长又调结构

      我国经济增长已连续三年在8%以下运行,去年和今年累计仅下调0.5个百分点。除了受上述的稳定或上行因素的支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新式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去年区间调控思路的提出和今年实施的定向调控政策都是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上重大改革创新,对经济稳定在合理区间和稳定市场预期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区间调控的特点是确定经济运行必须实现的上下限,同时不再靠强的刺激政策稳增长,而代之以激活力、补短板、促升级的长短结合政策,努力寻求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实现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深化,主要是确保实现总量目标的主要子目标不出现大的波动。定向调控有一个重要指向:在机制上注重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通过改革为社会和企业创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释放短期增长潜力,因此,它是改革导向的宏观调控。定向调控的对象是非总量性、但对区间调控上下限的关键指标起重要影响的方面,如三大需求,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学生就业,农业、民生、生态等薄弱环节,因此,定向调控也可以称之为结构性调控,其目标是将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与优化结构结合起来。

      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的创新,意味着我们正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形成新的常态化宏观调控体系。具体来讲,就是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精准发力,加强预调微调,出台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努力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减轻企业税负,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些都对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长趋势前瞻

      对2015年的经济,大家最关心的是四个问题: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国内经济增长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下是微调,还是大幅调整?会不会再现通货紧缩问题?改革突破口有哪些?

      1、国际形势短期向好,但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有利,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全球共识。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视。

      从短期看,明后年世界经济虽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性仍然较多。一是美国经济将保持回升态势。二是欧日经济将依然低迷。三是新兴经济体总体仍处于增长调整期,普遍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

      从中长期看,国际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当然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总体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略好于今年,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不能估计过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风险在明显上升,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化和中东局势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不稳定,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压力。

      2、明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

      分析明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要从两条线看,一是看实体经济的走势,另一个就是看虚拟经济,特别是资金流的情况。

      从实体经济看,明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大。首先,从中期趋势来看,受“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增长的调整远未到位,还会继续惯性下滑。其次,从影响因素看,投资与房地产的调整是导致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因素,明年的压力会更大。我国投资自2003年开始连续十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仅去年才首次降到20%以下,今年以来回落幅度加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房地产进入周期性和阶段性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加快下行。另一方面,资金成本过高,对投资增长形成很大的抑制作用。因此,明年投资增长将继续放慢,预计增长12%-13%。

      受最近两年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增幅快于GDP的积极影响,明年的消费增长仍将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将继续在10%以上,这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的支撑。总之,明年实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仍较大,但调整仍然是温和的,预计GDP增长7%左右。

      从虚拟经济和资金流的情况看,明年流动性风险将上升。目前,一方面,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房地产市场深刻调整,将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库存大幅增加,并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明显上升,这是一个市场风险不断释放的过程。在客观上形成了资金流动性放慢、资金流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体制问题,虚拟经济内部循环,脱离实体经济,导致利率不跌反升。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企业普遍反映,不仅市场上资金供给偏紧,而且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大企业融资成本比去年平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就更高了。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将会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问题。结果可能将产生两大金融风险,一是可能加快把“房地产泡沫”捅破,释放过大的下行压力,使实体经济严重萎缩,二是将使许多企业严重亏损,并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企业大量破产和银行不良资产率陡然上升。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经济将可能加速下行。所以,当务之急是降低融资成本,避免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3、明年会再现通货紧缩问题吗?

      明年物价增长趋势仍将是稳中有降,预计CPI增长在1.5%左右,比今年略低。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食品价格增长仍然较为平稳,这是物价总水平增长基本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导致食品价格稳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粮食问题从国内或全球看,都已基本解决,这得益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粮食问题不在数量供应而在质量提高,或者说主要是面临着很大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是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看,这两年气候条件较好,我国今年的自然灾害是明显少于常年的,这对粮食产量的稳定起了关键性因素。

      三是经济繁荣时期,各种投机行为泛滥,农产品常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其价格的“蛛网曲线”特征很容易被投资者利用,农业的某些事件或自然灾害容易被人为“放大”,导致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实际上供求关系并不那么紧张,特别是作为完全竞争市场,它有自我调节的机制。

      因此,经济下行或趋稳,投机性的炒作也随着减少。另一方面,非食品价格也保持稳定。尽管最近受国际商品价格特别是油价下跌的影响,我国的非食品价格增幅在9月和10月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仍较高,政府和企业积极消化产能过剩问题,使得非食品价格仍会保持一定的增幅。

      中国经济下行还在继续,此轮经济调整远未到位,迟早会跌破7%,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调整目前还算温和,更大的调整压力还在后面。有人根据这种趋势预测,开始担心中国经济将可能出现新的通货紧缩。我们认为,近期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性较小。

      理由主要有:一方面,与1998至2001年比较,物价增长的结构不同,上一轮经济增长中,CPI和PPI同步下降,这次是一涨一跌,也就是说物价调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生产资料领域,前期投资品领域价格的暴涨引发了过度的投资,经济增长放慢后则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PPI持续下跌。在决定CPI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食品价格,尽管增幅也在回落,但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与1998年至2001年间完全不同,那时物价下跌的主因是食品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从内生的价格因素看,物价总水平难以由正转负。非食品价格连续三年的稳定增长就是明证。这里的原因也值得分析,主要原因是消费增长的稳定。

      尽管经济增长已连续三年回落到8%以下,但消费增长调整较为温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率目前仍达12%,实际增长率超过10%,这明显与1998年至2001年间不同,当时是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同步大幅下滑。消费增长平稳主要是因为就业形势较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稳定,价格就会相对稳定;而就业形势较好又与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有关。

      因此,只要服务业--就业--收入--消费都保持稳定的话,通货紧缩就难以发生。

      4、明年改革的突破口有哪些?

      明年是改革攻坚年,一些重点、关键领域的改革有望迈出重大步伐,其中有三大改革值得期待。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有望提速。这在年底有两个重要信号。11月17日,全国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并强调,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扎实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各项工作,这是对户籍制度改革迟迟不动的一种督促。几天后,也就是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根据常住人口分为五类七档。明确城市规模标准后,地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有了重要依据。

      二是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李克强总理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要求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这是经济改革最重要的微观领域,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加快推进,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新定位落到实处。

      三是努力实现财税、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由于当前许多发展问题的根源是财税、金融体制不合理,不论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角度,还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都需要加大财政、金融两大宏观经济领域的改革,并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5年宏观政策走向预估

      1.对明年宏观调控目标的建议

      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要顺应趋势的变化,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底线”(就业)的需要。我们赞同将2015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左右。

      主要理由有:

      (1)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年均增速达7.2%就能完成这一目标,而前四年(2011-2014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8.1%,据我们测算,未来6年年均增速为6.6%,就能实际上述目标。而且7%左右的目标也是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

      (2)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就业增长形成很强的支撑作用,7%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量比10年前10%以上的增长还多。

      (3)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调整相比,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仍然是缓慢的或温和的。2008年之前的3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最近三年平均为7.7%,降2.2个百分点,但经济目标仅调整0.5个百分点,从8%左右降至7.5%左右,再调0.5个百分点,加总也仅调整1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实际看,社会对此的承受力在增强,市场主体都在做很好的适应,逐步认可了倒逼机制对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4)将经济增长目标适度下调,可以适度减轻稳增长压力,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其他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稳定:为体现就业优先的宏观调控思路,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应继续定在1000万人以上。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的态势。CPI增长的预期目标仍定在3.5%左右。

      2.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又注重加快定向调控的力度。一是把握年赤字率低于3%的警戒线,适当增加财政赤字。二是继续盘活财政存量,将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结合,化解地方性债务风险与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结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渠道。三是出台更多既能解决企业当前困难和促进未来长远的定向调控措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增加灵活性,坚定地不搞强刺激的货币政策,但要加强短期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发挥金融货币定向调控作用。明年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13%左右。央行应继续强化对短期流动性的安全管理,防止再次出现新的“钱荒”,处理好金融改革、金融结构优化与防风险的关系。金融政策定向调控的重点仍在放在中小企业上,采取更多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对一些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总体健康的高负债企业给予特别的金融救助。2014年要在出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并加大力度支持民资银行的发展。

      3.对明年经济工作重点的建议

      一是在促改革、增活力上下更大的功夫。

      要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在深化改革的部署,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继续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点清理取消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企业投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环节,逐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和落实中央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全面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出压缩专项转移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量和项目清单,确定改革的时间表。

      加快房产税、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和实施。扩大地方债的试点范围和规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央确定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落实和取得成果。抓紧制定和实施国企改革和资源品价格改革,对国企改革要加快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并尽快推进落实;资源品价格改革,不仅要全面放开资源品价格,而且相应的税收改革要同步推进,资源税全面改为从价征收。

      二是调结构创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全面升级。

      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经济地位,调结构是中国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大变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有效途径。中国经济处于只有靠转型升级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重点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包括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包括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把健康、休闲旅游、文化等培育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长江交通运输走廊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带动东中西、南北的经济融合,以优化产业和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核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主要方向是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和实施长期性城市整治规划,提高各类规模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把城市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改造和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结构,特别是加强地下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上。

      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新的优势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继续做大做强。

      鼓励企业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对民营资本的兼并重组提供更多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加快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新常态下,服务业是结构升级、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分配的重要渠道。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短板,目前发展速度仍偏低,主要是受到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的限制,必须从改革和开放两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推进力,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像过去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发展,把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与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三是进一步做好强基础、惠民生的工作。加强农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扶农惠农优农政策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补生态环保的短板。加强生态保护和染污治理,特别是治理雾霾,不仅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为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培育出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