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专版
  • 9:艺术资产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互动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投资的信仰
  • 杠杆“凶猛” 玩的就是心跳
  •  
    2014年12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投资的信仰
    杠杆“凶猛” 玩的就是心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杠杆“凶猛” 玩的就是心跳
    2014-12-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这是一轮“杠杆上的牛市”,行情的火爆程度和速度,远远超出机构的预期……

      即便是历经牛熊的私募大佬也感慨,“市场永远都是对的,在这轮全新的行情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

      上证指数一气呵成冲上3000点,券商指数在13个交易日内翻了一倍,就在市场异常亢奋之际,急速的暴跌令投资者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市场出现巨大震幅,将杠杆的“双刃剑”演绎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实体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撑股指如此快速拉升,而高额增量资金依赖杠杆,进行单边牛市思维操作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而各路资金大量涌入,表明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同时沪港通、A股的全球关注度逐步提升,使其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标的,资金力量真不容小觑。

      对于后市,机构预期依旧乐观,指数可能会从迅猛拉升转为温和上涨,各种热点都会精彩纷呈,不必“纠结”到底是配置蓝筹还是重归成长。机构预期,未来行情将从蓝筹单边行情逐渐向回摆,蓝筹占优搭台,主题抢眼唱戏,这意味着,大盘股和小盘股都会有机会。

      ⊙本报记者 吴晓婧

      杠杆“凶猛”

      行情来得如此之迅猛,几乎超出所有机构的预期。

      “上涨,让人夜不能寐。随着上证指数连续两周地大幅上涨,两周内,我们在香港,上海,深圳等地接触了60多个机构投资者,却已经从最初的兴奋,转为困惑和不安。”瑞银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在最近的研报中表示,一方面,他们的业绩普遍跑输基准,另一方面,他们对汹涌的散户资金感到困惑。推动近期市场大幅攀升的资金,固然有新开户的散户资金,有产业资本,有个人融资融券规模的持续放大,也新增了从银行渠道新增的杠杆资金。

      种种迹象表明,在股市强烈的赚钱效应之下,各类资金都按捺不住了……

      据wind数据统计,10月8日以来的两个月内,共计有102只新基金成立,募集规模超过1121亿元,其中股票型和指数分级基金超过80只,占比近八成。

      增量资金持续涌入绩优基金,导致一批偏股型基金不得不“关门谢客”,与此同时,一批明星基金经理主打的新基金销售火爆,如银华回报基金发行一天就宣告提前结束募集,当天有超过10亿元资金涌入,旋即启动末日配售机制;汇添富外延增长主题基金2天募集近50亿,最终提前结束募集;而中欧睿达定期开放混合基金3天卖空30亿份额,也颇为抢手。

      此外,据中登公司数据,11月份基金开户数累计新增85.5万户,创下月度新高。而在11月24日至28日的一周间,基金新增开户数为25.67万户,创下近7年新高,基金账户总数也突破5000万户,达到5013.45万户。

      而杠杆基金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其场内份额在短短十多个交易日内激增200多亿份,几家重点布局此类产品的基金公司的规模大幅飙升。

      更为“凶猛”的则是资金杠杆。在这轮罕见的“逼空”行情中,投资者的“资金饥渴症”越来越严重。虽然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能让投资者放大资金的杠杆,但这仍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据悉,目前部分股份制银行理财已经在伞形信托上“小试牛刀”,即借助券商和信托间接投资股市。市场目前杠杆比例在1∶2至1∶5之间,在风险控制上有严格的预警线和平仓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商业银行近期明显增加了对股票投资者的借贷,甚至向个人借钱炒股。瑞银证券陈李表示,“银行把原来向私募基金或者公募专户提供的配资信托产品做成伞状结构,原先只借给一个机构的亿元资金,拆散成上百个小产品,借给上百个自然人。简言之,银行向个人投资者提供了类融资业务。”

      “这部分融资规模在迅速扩大,我们初步估计余额已经达到5000亿元。”在其看来,银行介入股票市场提供融资功能,其本质原因在于,银行理财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产品。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理财产品资金以前所投资的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了100个BP,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银行理财资金流向股市成为可能。

      “这样的配资操作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贷款可能无抵押,投向股市的资金主要以消费贷款等形式放出,处于‘灰色地带’;其二,风险难以控制,现在的风险控制主要基于对其证券账户的监控,但一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这样的监控可能失效。”

      

      “疯牛”大震荡

      上证指数强势突破3000点整数位后,市场情绪异常亢奋,12月9日,A股市场放量跳水行情。

      当日,上证综指大跌5.43%;深圳成指下跌4.15%;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3.94%和3.99%。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沪指全天振幅逾8%,深指振幅更是超过9%,两市共成交1.26万亿元。

      “从8月份以来伴随着券商、银行、保险、地产,直至近期的两桶油等权重板块的轮番疯长,融资融券更是进入了加速上涨通道。短期融资做多气氛已经严重过热,近日多家券商降低了融资杠杆,部分券商提高融资融券的门槛到30万元,这与此前股市低迷时5万元的门槛相比大为提高。同时,券商下调股票的融资担保比例,给融资盘施压。”九泰基金认为,短期融资获利出逃或是市场当日暴跌的重要因素。

      大成基金投研人士也认为,“市场出现巨大振幅或与融资资金盘中触发断崖式下跌而被动不断平仓有关。”此轮市场行情有别于历史上出现的类似行情,主要特点在于此轮上涨有杠杆撬动,很多投资者选择向券商融资来买股票,资金效用被放大。然而,在市场水涨船高的过程中,高位买入股票的融资资金的风险更加放大,一旦风向转变,融资资金则蜂拥而出,导致被动平仓,利用融资杠杆的投资者可能面临很大损失。

      “暴跌,是由于大盘蓝筹股拉升太大,而造成获利盘在3000点之上大量获利回吐。直接原因则是中证登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导致债券回购性预期增强,资金出现分流,但这只是导火索。”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基金经理杨德龙示,“融资融券的杠杆,对股市是助涨助跌的作用。未来A股会慢慢转化成‘慢牛’,因为之前这样的上涨行情不能持续。”

      宏流投资董事长王茹远则认为,本轮行情中,先有券商带动金融股,再由金融股带动股指连续暴涨,使得成交量放大,遭遇类似大幅震荡应该是迟早的事。而金融股对指数影响大,对本来就脆弱的小盘股再次造成杀伤力,最终导致大幅度的普跌。

      随着股市加杠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融资融券潜藏的风险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据悉,监管层将启动为期两周的检查,这一次重点关注券商两融的杠杆率和质押率。

      业内一位基金经理预期,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未来的监管也可能进一步加强。贷款这一块是绝对不能进入股市的,而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打“擦边球”,会有一部分通过一些设计了相关结构的产品进入股市。未来不会让太多的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股市,毕竟股市风险太大了。

      瑞银证券所担忧的是,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不支撑股指如此快速地拉升,高额增量资金又严重依赖于杠杆,同时股指上涨依赖于券商等板块。单边牛市思维的操作是危险的:一旦银监会摸底清查银行的“股票配资”,证监会表达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膨胀的担忧,即使存量资金不快速抽离,杠杆资金增长也可能停止,指数下行若引发融资盘的爆仓,那么市场或将大幅波动。

      

      期待“慢牛”

      市场指数经历了惊人的上涨和急速的杀跌后,在机构看来,政治更替以及经济转型都已较为确定,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根本因素已确定,最大的风险点已经消除,政府推行改革的决心不容置疑,多数机构对明年市场持相对乐观态度,期待“慢牛”行情的展开。

      从政策面来看,海富通基金认为,国家仍旧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结构性政策展现改革决心,如国资国企改革,“一带一路”政策,电改、铁路改革等。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上周最大热点,意味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总体方案陆续定稿并开始实施,中国经济的总体风险和市场的风险溢价显著下降。

      就经济基本面而言,宏观经济基本面无太大起色,投资增速和历年相比处在较低位置,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在底部徘徊,基建投资受到“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有所回暖。制造业外围相对处于复苏过程。出口增速较平稳,且没有出现大的向上浮动。国内消费增速相对平稳,通胀总体压力不大。国际油价接连走低,因此近期内不存在来自海外的通胀压力。

      证券市场环境方面,海富通基金认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基本不会出现负增长,资金供给链相对乐观,就一周股市情况来看,散户资金大量涌入,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旺盛。同时沪港通、A股的全球关注度逐步提升,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标的,资金的力量不容小觑。

      “我们始终看好A股市场,而指数可能会从迅猛拉升转为温和上涨,我们预计各种热点都会精彩纷呈。”天治创新先锋基金经理陈勇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降准、降息周期,资金的流动性充沛,虽然监管趋严可能带来资金杠杆比例降低的结果,但是市场热点从大金融迅速转变为各种市场容量相对较小的政策热点,对资金的需求量也相应较少。而金融股经过盘整之后,未来也有望重拾升势。

      在星石投资看来,虽然宏观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但并没失速风险;同时改革进一步明朗,降低了长期风险,这才是本轮牛市的核心基础;经过近期市场大幅上涨之后,A股蓝筹估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底部,依然具有上涨空间,成长股已经为蓝筹股树立了标杆。同时,大类资产配置的转移刚刚开始,此前投向房地产的资金、固收领域的资金等向股市的大规模转移才刚开始,未来资金仍将源源不断地从这些领域流向股市;上述三点是这一轮牛市的基础,这三点未发生改变,因此市场大趋势也不会改变。

      

      蓝筹成长“两手抓”

      市场人士的普遍观点是,当前无风险利率下降及风险偏好的上升,导致了整个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并逐渐流向股市,未来股市的资金供应仍然相对充足。在机构看来,不需要纠结投资股市到底是配置蓝筹股还是成长股,未来大票和小票都将有机会。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买什么,华泰证券分析师徐彪认为,未来风格端从蓝筹单边行情逐渐向回摆,蓝筹占优搭台,主题抢眼唱戏。

      “跨年度来看,券商非银的行情还没走完,基本面摆在那里,但短期来看,震荡加剧在所难免。过去一年被冷落的蓝筹股逐渐迎来投资机会,首推环保和医药,主题投资将此起彼伏,生态文明、技改、国企改革、“一带一路”以及军工会成为大的热点,并将贯穿全年。”

      银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华认为,明年机构投资者还会继续今年的变化,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养老金还有沪港通将带来更多的机构资金入市,而这些机构资金会延续自己的低估值大盘价值股偏好。王华认为,后市的大股票和小股票都有机会。

      不过王华提醒,明年要小心一些纯粹讲故事、讲概念的个股,这与目前紧锣密鼓推进的注册制存有一定关联,若此项政策实施,过往炒概念、炒壳资源的“盛况”或将不再。

      在操作上,海富通基金表示,未来更加需要配合国家的政策战略方向,以及资金导向来寻找投资标的。建议均衡配置标的,但不代表以“撒胡椒面”方式处处投资,而是在几条主线下做主题性配置,把视野更多放在优质个股的选择方面。

      民生加银优选基金经理黄一明也表示,将会蓝筹与成长两手抓,重点围绕国企改革与科技创新进行优选。

      “此轮指数上涨,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更多、更好质地的股票的上涨打开了空间。”华商产业升级基金经理佘中强指出。佘中强认为,从中长远角度来看,低估值不应该成为选股的主要逻辑。通过这一轮指数的上涨,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有所调整,市场会再度回到一个均衡状态。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质地优良的成长股会再次迎来上涨空间。

      上投摩根预期,2015年,市场将在资金持续流入的情况下保持活跃,并震荡上行。在板块配置上,建议采取大盘蓝筹和成长股均衡配置的策略,行业关注非银金融、计算机与互联网,主题聚焦于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和工业4.0。

      在瑞银证券看来,投资者对基本面分歧不大,主要期望改革的深入推进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看法没有大改变,认为降息后企业盈利短期内能改善,最大的期望还是在国企改革深入推进(比如金融领域,推动银行全民持股)。

      瑞银证券认为,今年以来国企改革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微观层面,上海、北京、贵州等地的年初改革方案,最终真正有进展的不过5-6家(相对于各地50-60家地方国企),而有些企业信托持股的股权激励计划已被叫停;宏观层面,高压反腐和顶层设计不出台,也使改革难以进展。“我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当相关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后,国企改革才可能真正推动。而先后顺序,也可能是从‘中央巡视’结束早的省市开始,因为这些省市的领导层已开始稳定,工作进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