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路演回放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路演回放
  • 10:评论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等风来渐成“非主流” 基金迎风而上赚快钱
  •  
    2014年12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焦点
    等风来渐成“非主流” 基金迎风而上赚快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等风来渐成“非主流” 基金迎风而上赚快钱
    2014-12-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市场的狂飙突进,有没有风已经成为基金经理看似最为简单粗暴的操作策略。尽管金融蓝筹板块的快速上涨在一些机构看来已经超出了估值区间,并且与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产业市值权重逐步下降、新兴产业板块的市值权重占比逐步提升的趋势相悖;但是对于那些急于赚快钱的基金经理而言,乘风而上似乎成为提升业绩的最佳手段。

      ⊙本报记者 安仲文

      风中的券商股

      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这本是互联网营销中的一句名言,且一度被市场人士借以比喻主题炒作,因此“猪”一度变成了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概念性品种的代名词。然而,“猪”一定就是小盘股吗?显然这并不一定。

      当券商股以翻倍行情完成了2014年的表演之后,券商股的市值规模也开始逐步媲美国际一流投行,而当中国内地的券商公司市值规模向国际投行看齐之际,A股的投资者对内地券商股的行情持续性也开始出现分歧,这其中甚至包括了重仓券商股的部分基金经理,券商股是不是也是一只“猪”,或者它也仅仅是因为站在风口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话题。

      总体而言,基金经理都宁愿相信金融板块的行情由其自身价值决定,尽管它还具有各种争议,但现实情况是基金经理都在大幅度提升仓位,当然目前来看,仓位提升的受益者也是那些主要围绕金融地产等蓝筹板块等展开布局的调仓者。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仓位测算的结果显示,上周样本内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平均仓位自上一期的86.96%上升0.30个百分点至87.26%。股票型基金平均仓位为91.53%,较前期上升0.28个百分点;而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为79.57%,较前期上升0.32个百分点。

      基金经理仓位提升的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成为重灾区,投资者根本没有体会到基金股票仓位提升的好处,反倒是基金经理正在不断抛售中小盘股票。

      “因为卖不出去,我就每天都挂着一笔笔的小单卖,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卖完手中持有的中小盘股。”深圳的一位基金经理这样向记者描述他抛售中小盘股的情景。

      这位基金经理坦言当时的决策就是赶紧抛掉小盘股,让整个基金的操作风格来一个大逆转,由便由成长的策略完全转向偏金融板块,他透露有高达60%的资产配置到银行、券商、保险三大板块。

      而目前市场所期望发生的事情正在于此:一些机构投资者判断基金经理仍有较大的动能去布局券商股,只不过短期上基金也很难从小盘股中立即抽离出来。

      正如前述基金经理所描述的,有不少基金经理正准备把一部分小盘成长的仓位换到大盘蓝筹股;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虽然近期有增量资金入市,股市成交量也明显放大,但小盘成长股的流动性却并没有改善,许多基金经理根本卖不出量,因此现在只能继续其“慢慢地、少量地卖”的调仓行为。

      值得关注的是,因为手中并没有太多券商股,或者说还没有建完仓,以上现象似乎成为一些基金经理短期内继续看空券商股的理由。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自己并不看好券商股继续上涨,但是他也承认当初想追券商股,“但感觉动作太慢了,没有把握好机会。”

      显然,这种情况反映的事实可能是一些基金经理在心理上更愿意参与金融板块的行情,但由于金融股短期涨幅速度过快,而手中持有的小盘股不仅仅流动性较差,难以一时完成卖出切换,而且小盘股出现的杀跌也使得卖出操作变得毫无意义,基金经理担心的是将作为长期战略的标的卖在“地板价”上,而暴跌后卖出小盘股又在高位追上金融股的行为,可能使得其配置金融蓝筹的收益被对冲掉。

      

      成长股“抱团取暖”

      广发证券曾描述过“成长股联盟”这一说法。而在一些基金经理看来,“成长股联盟”的确是一个摸不着看不见,但事实性存在的现象。而对于这种所谓“成长股联盟”的考究,也许来自前期日渐风行的市值管理,一些对成长股投资抱有鄙夷姿态的基金经理直言成长股市值或股价的动力仅仅来自“撮合”。

      但没有风,猪还能不能飞?

      “你拿10%,我拿10%,几个私募或者公募基金就能把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搞上去。”深圳一位重仓券商股的基金经理直言这种抱团取暖的现象在当下金融股暴涨之际可能变得更为引人注目,因为许多偏主题的小盘股其实普遍处于弱势回调当中,但是这类品种恰恰是迎头直上,正所谓“没有风,但是猪还在飞。”

      显而易见的是,金融蓝筹的分流效应导致大批中小盘股从风中跌下来,而重仓其中的基金经理面临这种流动性较差的品种,保证基金不受伤害的方式可能就是在彼此的抱团取暖中,以及进一步地用资金推升股价,以吸引更多的跟风资金助阵。

      但是广发证券也直言“成长股联盟”面临瓦解的风险,广发证券认为目前市场需要调整对于成长股表现的短期看法,虽然其继续看好成长股在明年全年的表现,但是也认为在春节之前小盘成长股出现明显回调的概率很大。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场上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是:某些机构此前对券商的配置仓位是零,但某一天终于没忍住加了少量的券商股,虽然买完券商股就为自己的冲动懊悔不已,但没想到接下来几天反而获得了丰厚收益,因此这类机构下定决心:券商股还要继续加仓。

      因此,在如此的市场氛围下,即便“抱团取暖”,成长股逆风上涨的可能性也存疑。

      

      大树能否长上天?

      但是当券商股的市值逼近国际水平,大树还能长上天吗?

      “券商股的市值向国际投行的水平看齐实际意味着券商股行情的泡沫已经十分明显。”深圳的一位基金经理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认为,券商股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次主题投资机会,因为本轮行情的单边性质以及短期暴涨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目前来看需要观察市场将券商股的泡沫推向何种程度,但可以认为券商股的确已经变得不再便宜了,但是泡沫有可能继续演绎。

      而在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看来,券商股短期已经处于阶段性顶部的位置,券商股的回调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上述私募基金经理透露已在近期大幅度减持手中持有的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品种,并将仓位移往涨幅落后的新兴成长品种。这位私募人士强调,经济的趋势注定了新兴成长股依然是投资的主线,而大市值蓝筹公司的行情不可持续。

      上述公私募基金经理在券商股上的观点,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当下股市最普遍的议题:即券商股的行情可能处于泡沫的尾声。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尽管泡沫可能继续出现一段时间,但是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使得部分基金经理宁愿锁定当前收益,放弃后期可能出现的新泡沫。

      与此同时,当基金经理在券商股上收获颇丰,而新兴成长股在此期间继续剧烈震荡也为获利资金回流新兴成长板块提供了操作机会。

      而券商股可能导致的基金净值回撤风险,也将加速资金倒流创业板、中小板等优质公司。目前,在临近年底的背景下,一方面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大势已定,基金经理可能有足够的动力锁定券商股的收益,以稳定其业绩排名;另一方面,年底的因素使得基金经理必须充分考虑2015年的布局情况,而新兴成长类公司年末可能出现的估值切换等也将触发市场重新关注以业绩主导的品种。

      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的资本合作、并购收购、创新转型等背景持续的新环境下,机构投资者也很难真正舍弃这些未来更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对基金经理而言,回流新兴成长领域仅仅是一个时机的问题,而这种时机很可能来自券商股高位震荡下的压力。

      但很不幸的是,尽管一些基金经理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当下行情存在的非理性行为,但是短期内似乎还是难以改变市场唯券商论的事实。市场应该非常敏锐地注意到,券商股一旦出现10%左右的调整,新增的资金又会再次进入维稳。这暗含了这样的事实,资金炒作券商股的意愿已经超出市场预期,也解释了为何国内的券商股的市值开始逼近国际水平。

      因此,即便是一些非常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持有这种观点:短期内参与制造泡沫。机构投资者的目的也非常直接:一次到位,参与短线的泡沫可能比参与中长线的成长股更有收益空间,哪怕券商股出现回调,也有足够的高收益作为缓冲风险的安全垫。

      不过,在泡沫的掩护下,券商股或许会变得越来越贵。这或许意味着,泡沫的破裂可能比预期中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