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悉心呵护股市投资热情监管亟待新思维
  • 金融调控的大局意识
  • 刀尖上的舞蹈快跳不下去了
  • Reits重开试点:趋利避害大有文章
  • 全球货币洗牌未改美元本位退潮趋势
  •  
    2014年12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悉心呵护股市投资热情监管亟待新思维
    金融调控的大局意识
    刀尖上的舞蹈快跳不下去了
    Reits重开试点:趋利避害大有文章
    全球货币洗牌未改美元本位退潮趋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悉心呵护股市投资热情监管亟待新思维
    2014-12-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郝旭光
      □郝旭光

      ■年终专稿

      沪深股市的新态势,给监管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在目前的市况下,市场各方的看法会因为角度、立场不同而不同,管理层对此一定要有定力,有定见,适应上涨的新常态,充分尊重市场。沪深市场确有隐患,最鲜明的表现是稳定性差,会突然出现没有征兆的巨幅波动,这是在股市上涨新常态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因而,避免指数的巨幅波动理应成为监管当局考虑的最重要目标。

      对沪深股市而言,201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沪市自2007年10月16日见顶6124点后,绵绵熊市长达7年,但从今年9月到上周,上证指数猛然发力上涨了近40%;较之2013年上涨了近50%。两市成交量又于12月5日突破了万亿。环视全球市场,沪深股市由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跌幅名列前茅一跃而为涨幅位居榜首。

      笔者认为,沪深股市正在回归理性,管理层一定要多加呵护。

      眼下行情刚涨了不到三个月,已引起了一些市场人士激烈非议,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还没有减缓迹象,宏观经济形势不支持股市上涨;而天量总是伴着天价,指数顶点已出现。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做不做某事,取决于他能不能、愿不愿、敢不敢。在股市里,愿不愿和敢不敢可能是同一个问题,敢投资,是觉得可以盈利,至少不会亏钱。能不能的问题,取决于有没有资金。在股市里,决定行情的关键是有多少资金(能不能),以及这些资金愿不愿意(敢不敢)进股市。有专家推算,从房地产和高利贷释放出来的资金有数万亿之巨。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下降,这些资金必须找盈利的地方,综合比较,在所有资产中最便宜的就是股票,那么多银行股“破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除了无风险收益率下降,改革红利预期,两融,杠杆比例扩大,估值修复等因素,推动这么多资金相继入市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受预期的影响。今年以来,投资人对改革红利的预期与以往明显不同。大家预期,这次改革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经济上包括国企改革和股市改革,政治上包括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大幅减少审批等等,就国企来说国资国企改革试点、混合所有者改革才刚开始,这必定要大大依托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而政府也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直接融资。

      另外,现在中小投资者非常看重分红,而巨灵财经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沪深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呈现出了注重分红的新特征。有1892家上市公司发布年报利润分配预案(现金分红1857家),占已披露年报公司的73.28%,合计现金分红金额达7012.02亿元,加上2013年中期分红累计达到7617亿元,超过2012年2500多家上市公司分红总额的6773.59亿元。强化分红,特别是强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蓝筹股的分红机制,将真正地实现“价值”与“成长”投资风格的区分,从而引导股市逐渐迈向投资风格的成熟和多元化。

      美国股市专注于高分红类“价值类”投资策略在市场上涨阶段能提供相对稳定回报,而下跌阶段往往能提供较为明显的保护,与“成长类”投资策略明显区分,而在A股这两类策略区分并不明显。随着A股上市公司分红意识越来越浓,将逐步实现投资行为的多元化,有助于市场的成熟。

      笔者曾经访谈了数十位学历很高的职业投资人,他们选择股票,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上市公司是否分红。因此,今年分红公司和数量的增加,对以往沪深上市公司“铁公鸡”的形象是极大的改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沪深股市的吸引力正在增加。

      至于天量成交,与以前没有可比性。截至上周五,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为41万亿,已超过2007年10月16日6124最高点时的35.54万亿。这与两市上市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关系。有人统计,2007年10月16日6124点之后上市的1000多家公司,眼下总市值已高达14.5万亿。如扣除掉这部分,原先的1586家公司目前市值26.5万亿,距6124点的35.53万亿还有较大差距。而这还没考虑扣除通胀因素。

      沪深股市的新态势,给监管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归纳起来,大致有明确监管目标、慎用行政手段、提升主动预防性、建立可信的惩罚机制、强化监管及时性这几个方面。

      在目前的市况下,市场各方的看法会因为角度、立场不同而不同,管理层对此一定要有定力,有定见,适应上涨的新常态,不要总是试图给正常运行的市场降温。要充分尊重市场,不要随意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行。中国股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来之不易的慢牛市场至关重要。监管层凡事以维护公共利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健康运行为出发点,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把眼睛盯在违规上,盯在操纵市场的行为上。努力防止和惩治违法、违规、欺诈,维护市场的平稳运行,防范市场的系统风险等。

      毋庸讳言,沪深市场确有隐患,最鲜明的表现是市场稳定性差,会突然出现没有征兆的巨幅波动,这是在股市上涨新常态必须高度注意的问题。因而,避免指数的巨幅波动理应成为监管当局考虑的最重要的目标,尽最大可能保护中小投资者不受欺诈。但股市只能靠法律法规监管,不能以行政手段“调控”。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股市,实际上在强化市场的“政策市”预期。监管者一定要避免功利性的取向,更不能在股市大幅上涨时提税率、增供给,因为恰恰是这些意在对市场降温的措施,往往成为市场剧烈波动的根源之一。

      提升主动预防性监管的本意,是强调监管者应把重点放在对违法行为的事前警示上,而不只是在事后惩罚。事后监管虽可惩戒违法违规活动,让肇事者付出代价,但无法挽回沉没成本;而预防性监管活动则能在最大限度上防患于未然。所以,制定法律、法规时,不能只顾眼前,要考虑对市场的长远影响,将来可能产生什么副作用,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要预判监管措施一旦出台市场参与者和执行者会有何反应,执行过程中会有什么阻力;针对未来市场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超前研究和拟订可供选择的监管方案;为禁止性规定制定处罚条文。

      要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还需建立可信的惩罚机制,并且制定和颁布政策的时机要恰当且及时。尤其处理市场的违规行为时,不能拖延。为此,监管者应建立详细的数据档案,设立监测市场变化的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监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系统风险的积聚与爆发的先行指标体系。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