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金融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透彻的信息流通须臾不可或缺。过去,欧美央行把控制通胀视为唯一的核心任务。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他们意识到仅仅关注通胀目标已远远不够了,还需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良好运转。这曾是央行的传统责任,几大央行最初建立时就被要求确保金融稳定。现在,这个职责又重回央行。透明度改革已成主流趋势,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各国央行的职能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球央行增强透明度的改革正呈进一步加速之势。欧洲央行上周五宣布,该行将从明年1月22日的下一次货币政策会议起一律在会议四周以后公布会议纪要,这意味着该行将加入全球其他主要央行的行列,利用政策会议纪要作为与公众沟通策略的重要内容。与此相对应的是,英国央行也宣布了一系列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的改革举措,包括改革开会频率和会议纪要发布制度;融合货币政策委员会和金融政策委员会,以突出央行的“双核”目标与职能;将季度《通货膨胀报告》(以下称《报告》)与媒体见面会安排在举行货币政策例会的同一天。
现在,为了让投资者了解政策制定者之间的讨论详情,美联储和英国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都会公布政策会议纪要。但自1998年成立至今,欧洲央行一直都不愿公布其会议纪要,而是依靠行长召开的月度新闻发布会来与公众沟通。虽然与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央行不同,欧洲央行的政策会议纪要中不会包含支持票和反对票的票数,也不会详细说明每一名政策委员会委员投的是什么票。但是毫无疑问,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透明度改革已成为主流趋势,央行的职能也正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采取极端措施来维持市场信心。货币当局发出巨量的流动性供市场投资、炒作。如果市场赚到钱,那是市场所得;如果市场赔钱了,央行会再注入流动性维持金融价格稳定,于是经济学家造出了一个新词“central bank put” (大意是央行保底)。央行为市场保驾护航,一则是因为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信心很重要;二则金融复苏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基础,不能让银行、投行再倒下,其结果是市场出现一面倒的市况。大家相信一旦市况大幅转坏,央行会拯救,于是资金的风险意识放低,流动性释放。一段时间以来,金融资产价格复苏远快过经济复苏的步伐,而全球风险指数居然低过危机前的水平,不能不说central bank put居功至伟。
然而,透明度和独立性能否兼得?这是长久以来,困扰美联储及全球央行的一道难题。从全球央行的改革趋势来看,美联储已是世界上最具独立性的央行之一,其每月公布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并隔五年公布完整会议记录; 但今年7月来自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FSOC)的一份委员会成员备忘录显示,密歇根州共和党议员Bill Huizenga和新泽西州共和党议员Scott Garrett提出一份名为H.R. 5018的议案,即美联储责任与透明度议案,要求美联储在采取新规定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对银行业和国际监管进行压力测试时保持透明度,以及披露高薪雇员的工资。
实际上,金融危机爆发6年来,尤其在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改革方案准备赋予美联储以金融业的“超级警察”角色的时候,美国各界要求美联储增加透明度的呼声始终很强烈。部分政客严厉批评美联储通过大胆实行非常规工具(每月购债计划)降低失业率和刺激经济,使资产负债表扩容至4.5万亿美元有余的做法,共和党立法者尤其对在全球金融危机高潮时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赋予美联储过大的权力大表不满。2012年,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罗恩·保罗(Ron Paul)起草的一份议案要求通过全方位审计以增强美联储透明度。多年来一直主张削弱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权力的保罗解释说,他提出这项议案的真正目的在于“打扫美联储”,而非 “打倒美联储”。
这股风潮也吹向了其他央行。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早在今年4月就邀请美联储前官员凯文·沃什为主要牵头人,来独立审查英国央行的决策机制。在外界看来,这颇有英国央行向美联储“取经”的意味。这是1997年英国央行获得独立制定货币政策权力以来最大的改革动作。而若单从开会频率、经济预测报告和记者见面会时间选择来看,英国央行的改革更进一步在向美联储政策决策体制靠拢,只不过在某些环节上,英国央行表现出领先全球的雄心,如即刻发布会议纪要。
和前央行行长默文·金时代(2003年7月至2013年7月)相比,如今的英国央行被赋予更多金融监管职责,早已不是过去相对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了。最鲜明的特点是,英国央行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如成立了金融体系监管的最高决策部门——金融政策委员会,央行行长统领两个委员会班子,且两个委员会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而底下数百位经济学家除了要做经济和物价预测外,还要监测金融市场反应,做相关政策效果模拟等。这在过去货币政策部门“权倾一方”的时候是难以想象的。
可见,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央行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过去,欧美央行把控制通胀视为唯一的核心任务。危机之后,他们意识到仅仅关注通胀目标已远远不够了,还需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良好运转。其实,这曾是央行的传统责任,几大央行最初建立时就被要求确保金融稳定。现在,这个职责又重回央行。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央行没有指引政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指引,货币政策基调和趋势的描述也常常模糊不清。我国央行的低货币政策透明度,尤其让市场琢磨不透,市场预期经常大起大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这更构成了许多新挑战。以全面、系统性的视野来看,金融改革不光是一系列技术性的自由化政策行动,更重要的,还有引导经济决策的新框架。
今年以来,我国央行也在尝试进一步增加对公众的透明度。比如充分发挥官网主渠道作用,扩展信息公开广度和深度。有序推进信息公开制度机制建设,持续加大信息主动公开力度,这为央行高效履职提供了重要保障。10月24日,央行在其官网上线一个新栏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主要刊登央行系统工作人员撰写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经济、金融和有关改革发展议题,多为央行工作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如今的金融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透彻的信息流通须臾不可或缺。展望新的一年,世人有理由期待各国央行在提升透明度的改革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作者系中国金融网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