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困境与突围(上接A1版)
  • 场外交易市场需要跨越式发展
  •  
    2014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市场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困境与突围(上接A1版)
    场外交易市场需要跨越式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困境与突围(上接A1版)
    2014-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困境与突围

      (上接A1版)

      在监管组织架构上可以借鉴迪拜的经验,设立自贸区统一性监管组织——中国自贸区金融事务管理局,具体负责:①对全国自贸区内金融市场、在岸及离岸金融活动与机构行为监管工作;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范围内承担辖区内金融领域的立法与执法工作;③国际监管信息交流与合作。

      必选项之二:优化FT 账户管控机制,增强“一线”“二线”资金互动机制。依照“一线宏观审慎,二线有限渗透”的监管原则,央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管理业务核算业务实施细则(试行)》落地后,上海自贸区FT 账户业务正式启动,自贸区企业不仅可以透过该账户在区内开展投资汇兑、经常与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低成本融资汇兑的路径也已走通。但在建立自贸区与区外境内两者的资金“后向联系”方面还有待探索——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的并不是建成一个“飞地”型的离岸中心,而是引领中国金融体系更高层次开放的示范区,这就需要在现有FT 账户体系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投融资汇兑创新,探索区内与境内区外资金流动总量管控模式,即可以按照企业投融资汇兑需求预测实行自贸区“年度总额控制”的模式,央行等监管部门可以在遵循“有限渗透”原则之上分阶段扩大或收缩汇兑额度,同时提升金融机构开展分账核算业务的自主性。按照现有细则,自贸区企业一般结算户向FT(含同名)账户产生的资金划转视同跨境业务,因此经办金融机构只需进行交易真实性审核后,即可直接在“总盘子”可用额度范围内按申请人指令办理资金划转并实时报送央行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投融资汇兑便利灵活程度。

      必选项之三:创造政策优势,吸引国际金融机构、业务与人才。2014 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第十六期排名中,上海在全球83 个金融中心中位列第20 位,为中国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在得分上,上海(690 分)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IFC)的伦敦(778 分)、纽约(784)、东京(718)仍存在较大分差,即使在地区金融中心(RFC)的竞争中,我国香港、新加坡继续保持领跑地位,而新崛起的亚洲金融中心如首尔、迪拜和阿布扎比等城市的排名也高于上海,在制度环境、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具备独到优势,对国际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

      与海外金融中心比较,上海拥有对内强健的经济与金融腹地、中国内地体系最为完整的金融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准基础设施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短板则集中在金融对外开放度与自由化度、业务深度和国际化金融人才等方面。因此,利用好上海自贸区在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和离岸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是上海缩短与传统IFC 的差距、确立与亚洲新兴RFC 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日本东京JOM 市场是“后来居上”型的典范,在设立时采取的是“内外分离”市场模式,本国强大经济实力、定制符合日元国际化战略的配套税收和金融扶持政策都促进了JOM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开业当月即吸引了欧洲日元规模达204 亿美元,约占JOM 离岸市场总资产的22%,同时也成功分流了相邻时区的香港、新加坡等RFC 的金融资源,促进了国际化金融机构与人才的聚集。至1988 年,JOM 市场规模超过香港、新加坡和纽约,成为当时仅次于伦敦的全球第二大离岸市场,也为东京跃升世界级金融中心及日后地位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相形之下,上海自贸区成立迄今一年多的金融进展与成效与市场期望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国际资本参与自贸区金融市场的意愿不强。例如,上海金交所推出的“黄金国际板”目前成交仅为主板的6%左右,与自贸区设立多层次国际金融、商品与资产市场旨在吸引离岸人民币回流、提升国际定价权等目标尚有较大距离。

      (林采宜系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齐华系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