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  
    2014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2014-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八十七

      □孙 涤

      营建创新的“护城河”,需要政府和公权力介入,提供保护,将创新回报和“私有”有效地连接起来。若是在该放松的地方有太多规矩,在该有规矩的地方却无法度,则原本就难得的创新活动更难产,更易夭折。

      上篇“护城河”周三在上证报刊出后,立即有了网议。一位好友发来一段短评,深获我心,不妨转录如下。“创新从来稀缺,吾民吾国尤甚。在微观层面,个人自我放弃想象;在中观层面,教育不容人出头;在宏观层面,政府在鼓励负筛选。”点中了我们这个“企业创新”小系列在讲的要旨:在该放松的地方太多规矩,在该有规矩的地方却无法度。如此,原本难得的创新活动更难产,更易夭折。

      “护城河”的合理元素,不只在于创新,重在于保护产权,有法律制度涵义。笔者一个朋友,从上海出来留美,专攻生化制药,闯出了一片天地,熟知两边的情况。他感叹说,国内这么许多年来,就没能开发出一种(真正的)新药!或许他过激了点,但严重缺乏创新却是实情。承他解释,国内不少大制药公司老总跟他讲,即使我们愿投个几亿甚至几十亿开发新药,能获得创新成果吗?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一旦有了成果,就被他们低价攫取,我又怎么能替人作嫁,通过创新来自杀不成?

      所以,缺乏创新的根子不在个人基因,或是否具备创新潜质,而在承担了风险的创新有了成果后,有没有法制的保障?营建创新的“护城河”,需要政府和公权力介入,提供保护,将创新回报和“私有”有效地连接起来。缺少了法治保护,个人放弃创新,进而放弃想象,是必然的结果!

      美国能走在创新的世界前列,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立国之后的一百余年,美国都在抄袭拷贝欧洲的创新,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晚近到了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巨头的称雄时期,技术上靠的主要还是仿冒。例如,精钢规模制造技艺和流程来自英国,石油勘探技术来自瑞典、裂解技术得自英国等等。就连摩根的金融作业,学的还是欧洲的模板。美国只是在十九世纪晚期确立起专利保护制度后,创新行为才破茧而出,有了迅猛长足的发展。今天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新企业所使用的资本仅仅是GDP的0.5%,收益却占到GDP的21%,优势至为明显。

      虽说人有好奇和探索的天性,但社会创新行为主要属于文化现象,基因不过是个潜在因素。这从在美国有成就的创新者的族裔归属就可见一斑。乔布斯、谷歌两个创始人、雅虎创立者,无数在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企业家、专家、艺术家、演艺人都是移民或移民第二代。讲到特斯拉汽车公司,特斯拉来自塞尔维亚,开创出交流电的发电和输电的体系。目前美国的发电企业,多挂名为“爱迪生”,其核心技术都是特斯拉首创,在西屋电气公司的协助下才畅行于世界的。

      说到特斯拉汽车和它的创办人马一龙(Elon Musk),不得不提起泰尔(Peter Thiel)和PayPal(贝宝)。泰尔和马一龙同属著名的“贝宝黑帮”(PayPal Mafia),是两个帮主,曾是白热化竞争的死对头,其间的“瑜亮情结”,被两人的结盟妥善地化解掉了。两人明智地联手,走到一起,合并各自创立的公司后,以泰尔小组开发的支付软件PayPal来命名。

      泰尔的开创团队,最初有六人组成,其中四个出生在外国,泰尔出生在德国,另三个分别出生在中国、乌克兰、波兰。团队最年长的才35岁,其余五个人是在23岁以下的小青年。他们的创新生涯,多彩多姿,以后有机会再介绍。

      合并后的贝宝,核心是十三条好汉,2002年上市十一个月后被dBay收购,作价十五亿美元,令创始人斩获丰厚。由于不适应大公司氛围,他们不久纷纷离职,挟着巨大的资金声望,另辟新路,持续创业。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贝宝黑帮”的近二十名成员,所开创的新创企业,除了马一龙的SpaceX和特斯拉汽车,计有LinkedIn, YouTube, Yelp, Yammer, Palantir Tech, Kiva, Slide, Geni ……, 非但风生水起,市值都超过了十亿美元。他们还投资加盟了诸如Facebook, Pinterest, Friendster, Digg…… 许许多多创新企业,创造出宏大的社会财富,且发展不可限量。

      特斯拉汽车,目前股价节节蹿升,成为市场上的一个darling (对此,在下不无保留)。特斯拉汽车带来的社会效应非常可观:特斯拉不过销售出几万辆,公司市值却超过了年销售百万辆的通用公司的三分之二。特斯拉的成功创新,以泰尔的评述,是做对了几乎所有创新企业该做的事。

      作为创业投资家,泰尔精明强干,他提出了判别和检验企业创新能不能长久成功的七个关注点:能否在技术上有实质性大幅突破,而不只是小打小闹改进?对目标市场来说,开创企业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营造起“护城河”,或说,在一个方兴未艾的市场里占有很大份额?能否建立起一个创新团队?能不能把开创出的新产品交付给客户?有没有能力长久保持创新优势(比如10至20年)? 能不能保守优势,使他人无法染指侵害?

      泰尔对特斯拉的评分是满分。他认为,特斯拉汽车的创新活动,做对了上述全部七件要事。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