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特别报道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  
    2014年12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特斯拉成功奥秘:做对了七件事
    国际货币体系的明天云遮雾障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是时候开启文化金融创新之门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己之所欲,慎施于人,
    勿强施于人
    2014-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胡飞雪

      当今之世,人之所欲,所欲立、所欲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广泛,社会价值观也很多元,每个人有无限多的可选择目标,强调个人自由选择权、并给欲立人欲达人者划定一个界限,很有必要。

      不同文明的人都把黄金当成货币资产财富,也都尊奉相同的道德黄金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据长期研究道德黄金律的奥利维埃·迪鲁瓦Olivr du Roy的考证,最早从5世纪始,这条道德黄金律就先后出现在多种文明的宗教教义中。把这句箴言命名为“道德黄金律”的著作权人,则是英国神学家托马斯·杰克逊,他归纳综合了各种文明对这条箴言的不同表述,将此划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两大类。否定式是正体,肯定式是变体,就是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颠倒过来,意谓把自己想得到的给予别人。法国学者拉莫特·勒瓦耶在1641年出版的《异教徒的德行》中,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文明道德的精髓。

      国家取代教会站在社会权力的金字塔顶是革命的结果,但国家制定的宪法仍把道德黄金律当成人们应尊奉的为人处世法则。法国1793年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公约》第六条称:“自由是所有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准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存在于下述箴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权利的对面是义务,故《公约》第二条强调:“人和公民的一切义务均来自下述铭刻在所有人心中的两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恒施于人。”

      细读道德黄金律,起初,觉得相当精辟完美,但想了多年,思考了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悲剧、闹剧、滑稽剧,笔者认识到,道德黄金律也存在缺陷漏洞,它固然可对正人君子起到劝善向上的作用,却不完全足以对小人构成道义约束,故很有必要修补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正确;己之所欲,施于他人,则未必完全正确,故该提倡慎施于人,还应警示勿强施于人。在这里,应强调“慎”字和“勿”字。因为,己之所欲,未必一定是他人之所欲;若他人不欲,也要施于他人,结果很可能是无利于他人甚或有害于他人。比如大家伙共享一桌盛宴,你很喜欢吃某道菜肴,如果夹给一个日本人,他也许不爱吃,可他还是会连声道谢:好吃,谢谢!可如果夹给一个美国人,他不巧是“三高”患者,那他可能就会向你直言,或抗议,或表示反感。

      酒鬼给女士敬白酒,吃货给胖子夹块肥肉,也许无伤大雅,但制定执行政策玩阴谋诡计施于人却悠关大是大非。有识之士反思当下的教育,高见迭出,其中之一是检讨“我都是为了你好”。很多父母、教师教育孩子、学生时,都打着这个漂亮旗号强迫孩子、学生接受他们爱的专制,走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并不管他们之所欲合不合时代潮流、未来趋势。

      在魏晋改朝换代之际的险恶政治环境中,山涛推荐好友嵇康出林做官,嵇康是曹魏宗室姻亲,更兼竹林七贤精神领袖,不可能与司马氏合作。嵇康洋洋洒洒上千言写下那篇流传后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临刑时神态自若奏《广陵散》,对儿女说,“巨源在,汝不孤矣”。但还有后半段故事,山巨源把嵇康的女儿养大,并且风光出嫁,比今日高官土豪嫁女儿还风光十倍,儿子也当朝为官。可见,两人之友谊深厚,无力撼动。既如此,那为什么嵇康要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呢?有论者说这是嵇康为山涛“脱嫌”。笔者不这么看,山涛是司马氏信任的人,山涛引荐嵇康做官,很有可能还是奉了司马氏之命搞统战、玩公关。嵇康字斟句酌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引经据典古今上下花大工夫写这篇“绝交书”,真正的目的是,他要向后世之人传递他的一种思想,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即嗜臭腐,养鹓雏以死鼠也。野人有快灸而美芹者也,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可以因为自己喜爱戴华丽的帽子,就勉强、强迫他人也要去戴;自己嗜好腐烂发臭的食物,而把死了的老鼠拿来喂养鹓雏。即使山里人太阳晒背确实是最愉快美事,芹菜确实是最可口的美味,若把它献给君王来分享,虽是出于一片至诚,却也难免太不合事理不切实际。还是让每个人“循性而动、各附所安”为好!愚以为,这才是嵇康先生写这篇“绝交书”的最主要用意。表面看,他是反孔教,可实际上他是孔教儒学精神的发展者。

      嵇康之意可概括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勿强施于人。这正可补孔圣人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缺陷漏洞,并且完全合乎儒家的忠恕之道。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他人不能侵犯,也不能非法悖理地剥夺;不能强迫他人做什么、不做什么。

      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生产力很初级,经济形态很自然,人之所欲很简单,而当今之世,人之所欲,所欲立、所欲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广泛,社会价值观也很多元,每个人有无限多的可选择目标,强调个人自由选择权、并给欲立人欲达人者划定一个界限,很有必要。但愿“己之所欲,慎施于人,勿强施于人”能成为人们为人处世事之道德黄金律,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常态!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