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公司
  • 10:市场
  • 11:市场
  • 12:评论
  • 13:艺术资产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特别报道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广东艺术一级市场发展之困
  • 缺乏大视野的岭南艺术市场
  • 祝铮鸣:“无常”与“未知”的世界
  •  
    2014年12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13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13版:艺术资产
    广东艺术一级市场发展之困
    缺乏大视野的岭南艺术市场
    祝铮鸣:“无常”与“未知”的世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祝铮鸣:“无常”与“未知”的世界
    2014-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祝铮鸣的画,总让人感受到超越时空的孤寂。这似乎是这位安静的浙江女孩特有的气质所决定的。

      从18岁来到北京上学至今,她已经在京城的画家圈子里闯出了名声。近些年,她的作品在各大美术馆、画廊多有展出,受到了学术和市场的双重好评。

      “百年孤独”的肖像

      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到壁画系硕士,祝铮鸣也从临摹走向了创作之路。她尝试从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壁画和中国的敦煌壁画中获取灵感。

      硕士毕业的时候,祝铮鸣重新回归到了水墨画创作,用繁复而细腻的工笔技法,拓展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将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赋予绢纸之上。

      庞贝壁画、中世纪教堂壁画,以及敦煌壁画的那种经过时间洗礼和沉淀的图像令她陶醉。在硕士毕业后的几年中,祝铮鸣反复地在思考着如何将那种超越时空的人类精神情感转化成绘画的图式。

      在经历了一段茫然时期后, 2008年,祝铮鸣开始了《百年孤独系列》的创作。她把人物的“头像”“胸像”,作为主题组画创作的一个个部分创作出来。从西方古典主义肖像传统,到现当代艺术中人物肖像的理解,祝铮鸣的“百年孤独”系列人物引入了更多的装饰性因素。 如人物皮肤的龟裂文理、缠绕于人物身上的“蛇”形象、具有宗教意味的头饰等等。借助这些超现实的绚丽人物形象,祝铮鸣的绘画超越了简单的形式美而进入精神层面。

      精神性的“当代”

      祝铮鸣认为,当代绘画的语言不应该只是当代图像的记录,否则就会像当代的时尚杂志一样,会很快被遗忘。

      “工笔画除了有装饰性的美感以外,也要表达个人观念。当代工笔画有插图性,追求图像的绚丽新奇。但当代工笔画要与传统文脉有关。图像性的绘画,只是暂时纪录当代面貌。绘画最终是要回到精神性。”她说道,“张大千、齐白石,绘画中没有‘民国式’的图像。当代绘画应该是精神性的‘当代’,而不是图像化的‘当代’。”

      祝铮鸣在自己的绘画中更多的是想要表达的是对人、对生命深层的探索。这源于她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迷茫和探索。“人会发展成什么样?人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人性是怎样的?是善良、慈悲的还是自私的?人的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生命的消亡,精神是否也会消亡……对这些得不到解释和回答问题的探索和追问,才是我关心的问题。”祝铮鸣如是说。

      于是,她的绘画看似与宗教有所关联,实际上,是在向自己、向观众提出一个一个的疑问。

      “无常”与“未知”

      “‘无常’与‘未知’就是我们每天面临的世界。”万物的轮回往复,在无时无刻的上演。于是,画家对神秘主义的迷恋在“百年孤独系列”中的诡异的、神秘、冷酷的形象中传达出来。画面中似是被孤独包裹着的、无往不复的“神灵”,穿行于虚空之中,诉说着人类的命运。

      2011年祝铮鸣创作的“人体系列”之《黑咒》和《罗刹》,参展了当年的成都双年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她大尺幅创作的开端,也是她将“百年孤独”的胸像系列作品的进一步延伸。

      在此后的作品中,祝铮鸣将人、动物、植物的形象并置,构筑出一个超现实的理想化世界。“动物、植物、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记忆中的‘自然界’。”她说。此后的作品 《红拂》(2012年)、《赤隐》(2012年) 、《绿隐》(2013年)、《青隐》(2013年)和《仿佛》(2014年)等等,都成为她理想中“自然界”的注解。

      这样的“自然界”,意味着永恒与超脱。正如画家所钟爱的泰戈尔的诗篇,祝铮鸣将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在博大与渺小的世界中孤寂的永存。

      祝铮鸣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工笔作品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抽离现实生活,追求着精神的引导;而她的纸本小品作品,则在肆意挥洒的想像中漫不经心的生长。她正是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个空灵与安详世界。

      画家小像

      祝铮鸣,1979年10月生于浙江,先后就读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和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现居北京。

      自2009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并广受好评。其中2011年,作品《百年孤独系列》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优秀奖(最高奖);2011年,作品《百年孤独系列》获 “学院工笔”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奖(最高奖)等。作品多被国内外美术馆和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