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那些定格在字里行间的改革风云——回眸2014财经书市
  •  
    2014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那些定格在字里行间的改革风云——回眸2014财经书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那些定格在字里行间的改革风云——回眸2014财经书市
    2014-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4年是中国大变革的一年,也是世界经济大震荡的一年。尤其是中国在这一年中既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又要面对着巨变的外界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转眼间,2014年已接近尾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之路该怎么走,该如何避开可能陷阱,人们心中也许有着太多的疑惑。梳理这一年的经济走势,各种经济类图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线索。这些图书见证了2014年经济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梦想。

      ⊙张 梅 古 克

      把脉时代改革主题

      深化改革是我国2014年的主题词,政府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探索,自贸区扩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在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每个中国人的命运。

      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及今后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国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企业、投资者的下一轮财富引爆点在哪里?迟福林主编的《市场决定》,力图从市场决定增长等八个方面,研究探讨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改革理论和实践问题。胡舒立主编的《新常态改变中国》,则汇集了当下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对我们在下一个时期如何顺势而为,给出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据这些学者的综合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渐进式的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艰难推进、国际经济领域中国要素的提升。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既要重新认知中国经济,更要重新理解中国政治。因为一切惯例都可能会被打破,一切新规都要重新学习,在新常态下,观察问题需要新视角、新框架,市场投资需要新逻辑、新思路。吴敬琏的《直面大转型时代》,落笔点在重启改革的历史意义及重大影响上。这不仅是吴老先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记录,也从思想理论的侧面,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自贸区试点是深化开放给全中国、全世界一触即发的改革红利。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编著的《赢在自贸区》,重点阐述了自贸区建设将会带来的改革红利和发展机遇。

      毫无疑问,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战略转型将重构全球新格局。只是,中国准备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了吗?海通国际证券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在《中国经济新格局:战略转型与全球重组》这本前瞻性的报告中,对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经济改革、贸易战略、政府债务、养老制度、人口红利等重要议题一一作了详尽分析,提出了“外交、政策、科技、贸易、货币、福利、债务、人口、能源”九大转型战略构想。他认为,过去30 年间,1978年开始的改革,1992年小平南巡,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三个制度性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次全面结构性改革的机会,就有望收获第四次改革红利。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巨大的人口红利优势、“不干涉”的外交政策、全球贸易机制、都须重新审视。

      

      国企变法这块硬骨头

      面对国企,泛泛的批评或褒扬都是不适合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国企?韦三水的《大国企》,追溯国企的前世今生和改革路径,再现了国企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价值,从独特的角度剖析经济大变革时代下国企的出路与未来。相应的,国企改革,则是一曲国家经济命运交响乐,写的是经济,说的是时代。周闻道的《国企变法录》,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企改革,以及中国经济制度转型的挣扎、痛苦、揪心的历程。

      银行利润之高,员工收入之丰,让民众眼热不已。可外界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始终不高,对其真实的经营能力也不无怀疑。中国银行业繁荣表象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在新的金融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遭受怎样的冲击?中国银行业还能高速增长吗?央视纪录片《华尔街》《货币》总撰稿李国平教授在《中国银行业:繁荣与危机》中直言,未来十年内,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资本项目开放、牌照管制放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经济转型这五大挑战同时到来。银行依靠利差舒舒服服赚大钱的日子就要远去,也必须远去。但中国银行业高利润局面是否会迅速终结,取决于能否实现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如果在各利益方的反对下,迫在眉睫的金融业改革开放停滞不前,尤其经济转型缓慢,那么,银行业的高利润局面也许还能持续更长时间。但是,结果将是中国经济在进一步失衡溃。

      若要问2014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隐患,地方债名列首位。在房地产业进入调整后,各地政府的融资平台出现了种种麻烦。民间经济学者刘军洛在《中国式金融魅影:地方债的危机与救赎》中提出,化解地方债的危机,不能总是在金融圈里打转转,更关键的是要调整发展思路,地方在偿还地方债的过程中,不能把赌注放在土地财政上。其实现在很多事实已表明,房地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凸显出来的是泡沫经济现象。化解地方债危机,从长远来看,还要从各地经济发展现状着手,在制造业与实体经济方面大做文章,以真正的实干精神为先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才能为未来交上合格的答卷。

      《21世纪资本论》旋风

      要论2014最热的经济学理论著述,非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莫属。从5月起,我国经济学界就似乎刮起了一阵皮凯蒂旋风,到11月皮凯蒂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演讲,进入高潮。国人对《21世纪资本论》的浓厚兴趣,当然是因为该书对贫富不均现象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做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旨在证明财富不均是个常态,只有从二战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二十多年内是个例外。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在不断扩大,正变得更加严重。他认为要彻底铲除经济中的不平等现象,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来保护民主社会。

      当然,在热浪中,也有另一种声音。经济学教授梁小民就认为,托马斯·皮凯蒂的野心是要写一本与马克思《资本论》同样伟大的著作,所以书名就学了马克思,这才是他的原意。不过他的野心肯定没实现,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今天人们仍在读,仍在研究,但皮凯蒂的书虽然今年喧闹一时,但没有像《资本论》那样建立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充其量收集了大量准确或不准确的资料,所以到明年恐怕就不会有多少人读了。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始终与人类社会相伴的问题,在任何社会(包括以平等为口号的计划经济中)都没有解决。我国经济学界对此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有如此充沛的实例,我们能不能尽早建立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呢?这是值得国内经济学界深思的。

      这些年来,国内出版界在与世界学术前沿的接轨上下了很大工夫。比如,今年刚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让·梯若尔教授和他的搭档、已在2004年去世的让-雅克·拉丰教授在1993年出版的关于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专著式教科书,5月间由格致出版社出版。此时,距让·梯若尔获诺奖还有5个月。这本论著在西方被称为“规制经济学的圣经”。两位新规制经济学的创始人在这部关于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的巨著中,运用完备合约方法,将激励理论引入规制这一最优机制设计问题中,用统一的新规制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激励机制设计的工具用于分析政府采购与规制问题的,发展出了一套关于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的更加实际、更具操作性的模型,得出了一套分析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问题的综合方法。对我国而言,书中的理论为提供了可用来发展适合中国制度的规制理论和规制实践的工具和方法,并为中国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提供了先进的规制理论和方法。

      重读经典不仅可消解误读,而且能得出新知。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维森近年来在重读哈耶克,发觉凯恩斯和哈耶克两人均是被误读、误识乃至被误释和误传最多的两位思想大师。在我国,凯恩斯以及凯恩斯主义总是被贴上大政府标签而饱受争议,其注重投资等思想在中国更是被有意放大。维森先生由哈耶克研究进入凯恩斯,对凯恩斯认识也有了很大转变。所以他提醒大家哈耶克和凯恩斯都是自由市场的信徒,两位对于经济学的辩论异同,事实上为今天讨论当下政策及未来变化划定了边界。

      电商经济引领潮流

      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新一轮金融革命即将开始,今年有关互联网金融于电商经济的探索性著述接连上架,应该说是较大的收获。

      每个在互联网大时代的生存者,如果不愿意被时代抛离,想来应该都可以在许维的《转折点》中体会那些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不变”。从余额宝到微信,从大数据、云计算到移动时代的来临,德邦证券董事长姚文平的《互联网金融》,全面阐述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此书全面了解互联网金融如何应用在融资、理财、交易、支付、营销等多个细分金融领域,可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图景有清晰的认识。

      互联网掀起的是一场社会生活的革命。刘润的《传统企业,互联网在踢门》,用“互联网的加减法”这个简单模型,清晰地说明商业新时代的游戏规则和全新玩法,帮助传统企业化解“本领恐慌”。李琦晨的《快递之王》,首次披露顺丰掌门人王卫独闯广东,创办顺丰跌宕起伏的故事,多角度还原一个行业大佬如今依然直达一线披挂上阵送订单的管理姿态。黎万强的《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讲述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小米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组织结构的深层巨变,是小米公司对这一巨变的敏感觉察和精确把握。

      以畅销著述《大数据》而广为国人知晓的信息管理专家涂子沛,今年推出了获得各方好评的《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他有关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的基础支柱,互联网金融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这个移动互联大时代里的小时代的论述,显然在历史高度和现实意义上,都超出了《大数据》。

      互联网的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在最新作品《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对未来世界做了系统的三大预测:协同共享经济将颠覆许多世界大公司的运行模式:现有的能源体系和结构将被能源互联网所替代:机器革命来临,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将消失。里夫金把这称为“零边际成本社会”。在里夫金看来,如果说机器对人的替代,还暂时没有对制造业产生全面冲击的话,那么物联网技术对部分产业的打击则是规模性的。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传媒出版行业大幅萎缩。这种萎缩也同样发生在零售、教育、医疗等领域。大数据、高级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在整个制造业、服务业和娱乐行业取代人类劳动。

      千万别被这幅场景吓坏,里夫金真正想告诉世人的是,从传媒信息行业到能源生产,再到3D打印模式的生产制造,在物联网时代的新技术的确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塑造了新社会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在“零边际成本社会”,物联网分散和互联的本质,深化了个人参与创业的程度,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也渐渐模糊,最终融合成“产消者”。数百万人把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从资本主义市场向全球性的协同共享转移的结果。这种“价值替代”正是由“零边际成本社会”所带来的,比“劳动力替代”更深刻的社会变化。

      出版界的马云热

      马云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今年他创立的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坊间写马云的书一年出了58本,书城在售的有30多种。王利芬、李翔的《穿布鞋的马云》,是唯一获马云授权的。书中对马云的27个重大关键节点:关于融资、关于团队、关于管理都做出了结论式的回答,这些点评,把马云和阿里巴巴还原到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让每个年轻人都可在书中,找到自己勇敢前行的希望和方向。马云的故事太多,这本显然很难让读者过瘾。期待能有独立写作人的著述。

      凭借在市场上的那套太极真功:任正非让国际企业见识了中国功夫、中国力量,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华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是最懂得变通、合作以及绝地反击的。任正非执掌华为27年,华为的每一步成长足迹都深深烙着他个人的精神印痕。不论企业内部推行的集体决策与三权分立,还是接班人轮值制度,深谙此中之道的中国人都明白,不论任正非的名义持股比例几何,不论台面上的权利制度如何,任正非都是华为的主教。如今,任正非已到了古稀之年,代际交接之时,这个在当今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能否不断注入新的生命之源,赢得基业长青,一切尚在未定之天。

      中国进入创业者的时代。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是创业者,而那些专业级的分享,会让创业者不再孤单。知乎编著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出版实验,也是本关于梦想、创新、如何引爆流行并赢得尊重的青年创业手册。王志纲的《玩出来的产业》,预测旅游产业未来大趋势。韩庆峰的《轻有力》,以“轻管理模式”为核心,提供了一套系统思考和处理90后具体管理问题的方法。周志的《屌丝经济学》,试图带领年轻人走出土豪们设置的经济学陷阱。

      

      面对一个你还不理解的世界

      谁能想到,6年前美国还在担心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度太高,今天美国却即将成为下一个中东:一切都源于页岩气。格雷戈里·祖克曼的《页岩革命》,讲述了页岩油气开采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改变了参与者的命运,也改变了经济、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的历史进程。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改变了全球能源格局,也使页岩气这种新能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塔勒布的《反脆弱》,引领我们如何生活在一个我们并不理解的世界,提供了指南或原则。范必的《世界能源新格局》,解读页岩油气、石油金融属性、“能源独立”、美国油气供应圈、中东能源布局等多个能源热点问题,并为中国能源未来发展及应对提出设想,做出分析。

      为什么有些观念、产品能突然流行?如何引发流行潮?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等,并阐明背后的导火索,揭示出引发流行并保持势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引爆点,正是我们想成为出色的父母、市场部经理、政策制定者和生意人的秘诀所在!盖布·兹彻曼的《游戏化革命:未来商业模式的驱动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游戏化,进而运用它来改造和改变这个世界。利普森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揭开3D打印神秘面纱,让传统制造瞬间过时。整本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极大的震撼,还有更多观察与思考——3D打印这个全新的世界将给你带来什么?

      

      悲悯底层的理想与担当

      全球化大势之下,中国文化的未来“危”与“机”何在?经济学者在埋头理论著述,作家梁晓声近年来则一直在关注中国社会在急速发展中引发的重重矛盾,思考不停,笔也不停。几乎每过两三个月就有他的新著问世。从1月《中国生存启示录》,3月《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5月《国人辩论的表情》,6月《真历史在民间》,8月《中国人的淡定从何处来》,直到11月《我相信中国的未来》。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的梁晓声一直被视作平民的代言人,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刻画当代,他都悲悯底层命运,笔指官僚权贵秉持道义。他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爱与被爱,需要理想与担当。清华国学院教授刘东在《再造传统》中提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再造传统。

      还有一本描写当今中国的奇书不能不提,那就是“中国通”何伟4月问世的《奇石》。原名彼得·海斯勒的何伟,如今在中国已像当年的加拿大人“大山”一样闻名。何伟在中国生活多年,将对中国印象写成非虚构作品《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被认为是“关注现在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在他眼中,“中国就像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