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千亿金融股转债迎来转股高峰
  • 期指小幅回调
    期债延续震荡
  • 了解股票期权合约的运作
  • 本轮上攻直指3478点
  • 急跌小盘股渐现投资机会
  • 保险地产领涨 沪指上摸近5年新高
  •  
    2014年12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千亿金融股转债迎来转股高峰
    期指小幅回调
    期债延续震荡
    了解股票期权合约的运作
    本轮上攻直指3478点
    急跌小盘股渐现投资机会
    保险地产领涨 沪指上摸近5年新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亿金融股转债迎来转股高峰
    2014-12-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工行中行转债今日有望触发赎回机制

      ⊙记者 孙忠 ○编辑 枫林

      

      在23日平安转债启动赎回机制之后,不出意外,工行和中行转债在今日收盘也将触发赎回条款。加之民生银行股价也已在赎回价格之上,金融四巨头千亿级别的可转债转股大戏渐入高潮。

      随着大盘转债的逐步退出,如何满足资金配置的刚性,则成为整个转债市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工行中行转债有望触发赎回机制

      自央行降息以来,以券商为首的金融股,一路高歌猛进,在股价活跃的同时,可转债转股也成为金融巨头最大的意外收获。

      一般而言,募集资金说明书约定,如果在连续的30个交易日中,有15交易日,正股收盘价不低于当期转股价的1.3倍,则触发强制赎回条件。

      赎回机制就是将可转债按照面值加上当期利息的进行回购。不过由于此时股债博弈,转债价格往往在130元以上,因此,此时可转债持有人选择转股则是理性选择。而一旦选择赎回则会发生较大损失。

      “近期平安转债触发赎回机制,我们已经通知了客户转股,如果选择赎回仅能获得100.14元(包括当期利息但含税),而最新转债价格171元。”一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12月,金融板块迎来了赎回机制启动高峰。国金证券12日宣布启动赎回机制,中国平安也在22日触发了赎回机制。

      而中行和工行将在30 日触发赎回机制。

      金融类公司赎回机制基本一致。截至29日收盘,中行和工行收盘价分别为3.85元和 4.61元,皆在最新30个交易日中有14天超越赎回价。两巨头的赎回价分别是3.41元和4.25元。

      30日,中行铁定触发赎回条款,而工行股价只要跌幅不超过7%,就将触发赎回机制。

      “在理性预期下,一旦启动赎回机制,中行、工行和中国平安发行的共计910亿元可转债都将转为股票。”海通证券分析师张崎预计,此轮转股规模会在千亿以上,大约在明年年初完成。

      由于进入了转股期,金融巨头的转债转股实际上已经渐次展开。最新数据显示,中行已转股比例为59.3%,中国平安为50%,工行为54%,民生4.66%。

      不过,张崎表示,触发赎回机制后才是转股的高潮。

      目前,民生银行200亿元转债也正在接近触发赎回机制。数据显示,民生银行也在近三个交易日稳稳站在强赎价10.64元之上,如果未来27个交易日中,有12天超越赎回价,也将启动赎回机制。

      可转债转股对于金融业而言,特别是银行业而言,是重大利好。按照募集说明,银行发行可转债,其定位是次级债,仅能补充附属资本,而一旦转股,就可转换为核心资本。

      “因此,金融巨头转债转股,客观上会增加核心资本,各家公司也是乐见其成。”张崎认为,四大巨头能够成功实现转股,是巴塞尔协议三实施来的最优选择。

      从可转债发展历程看,多半公司会选择积极促成转债转股。

      

      巨量资金转股 正股承压?

      一旦转股,对于正股的压力不容小觑。

      以中国银行为例,此轮上涨中,已经通过套利模式启动了转股。套利模式就是在转股期内,通过转债和正股之间的套利机会获取稳定利润。

      由于中行转债转股溢价率一直为负值,因此,套利机会频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6日,已有59.3%的转债实施了转股。

      恰恰由于此原因,中行正股股价表现持续弱于银行板块。

      “虽然银行股整体涨幅可观,但仍处于历史低位,并且基金配置比例不高,因此,对于正股的压力还需要理性看待。”海通证券张崎表示。

      中金公司也认为应辩证看待转债集中转股。以平安为例,中金公司分析员唐圣波认为,考虑到中国平安各业务子板块强劲的业绩表现和集团良好的财务状况以及较低的估值水平,建议投资者关注并积极把握由于集中转股可能出现调整而带来的更好的买入机会。

      

      转债市场地震

      “如果金融巨头转债纷纷转股成功,那么规模仅有不到2000亿规模的市场会遭遇巨变。” 兴业证券分析师左大勇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转债市场余额存量不足1330亿,而已经公告赎回的转债(平安、国电、国金)和即将触发赎回的工行、中行和徐工合计规模超过500亿,占当前市场规模的近40%。

      “转债基金大约配置金额约有100亿元,而保险资金也会配置,此外指数基金还可以通过转债来替代正股,因此刚性配置仍有不小需求,一旦金融巨头转债转股,稀缺性问题将困扰市场。” 兴业证券分析师左大勇表示。

      “其实监管层应该逐步放开可转债市场,加大发行大盘转债的力度,”一位机构人士认为,现在已经不是资金短缺的年代,市场容量已经足够大,刚性配置需求也很大。

      “转债的稀缺性增加意味着转债溢价的提升,特别是注意民生、石化、浙能等大盘转债。”左大勇补充道。

      而目前拟发行可转债规模整体偏中小型。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发行预案的可转债公司共11家。融资规模最大的是招商地产80亿元,其次是广汽集团和上海电气的各60亿元。最小的嘉事堂为4亿元。

      “中小盘转债的时代,更将强调公司与市场的博弈,波动会更加剧烈。”张崎表示,可转债的“小”时代应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