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新一轮“油改”迫近
  • 20家企业获IPO批文
  • 八机构有望首批揽入“个人征信牌照”
  • 农产品工业品期货指数
    将调整权重
  • 保监会研究防控非法集资
  •  
    2015年1月6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要闻
    新一轮“油改”迫近
    20家企业获IPO批文
    八机构有望首批揽入“个人征信牌照”
    农产品工业品期货指数
    将调整权重
    保监会研究防控非法集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八机构有望首批揽入“个人征信牌照”
    2015-01-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高翔 ○编辑 枫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日刚刚见证了前海微众银行利用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首笔贷款,央行便于5日晚间发布通知,要求8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在六个月内做好准备工作。

      根据2013年3月15日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且需要经过央行审批,即个人征信机构实行“牌照制”。如不出意外,首张个人征信牌照有望在半年内下发。

      

      覆盖金融与生活

      首批入围的8家机构是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8家机构中,“三马”占了三席,分别是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有限公司和平安旗下的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银之杰持有40%股份的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亦在其中。

      利用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是个人征信业务的重要应用场景。1月4日,前海微众银行发放第一笔贷款业务。来自中国政府网的消息,微众银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的。

      在国外,大数据信用评级贷款已由ZestFinance作出成功的探索。

      数据,就是未来的黄金。前海微众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之所以被人们寄予厚望,就是因为阿里和腾讯有海量的数据来源做信贷决策。目前腾讯有超过8亿QQ用户,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4亿,而蚂蚁金服已有3亿实名用户,每天产生的数据在PB级。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钱军表示,美国的实证表明,即使没有收入数据,只要有消费数据和支付数据,也能准确预测用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芝麻信用副总经理邓一鸣表示:“毋庸置疑,信用能消费信贷、信用卡、P2P等金融领域得到运用。在人群、数据和应用场景上,我们可以与央行征信系统形成互补。此外,我们也致力于将信用扩展到生活场景。有机构预测,未来中国的征信市场有1000亿的规模,我想这仅仅指金融领域,如果信用能在生活场景广泛运用,将远不止这个市场规模。”

      

      征信与信用评级相分离

      首批入围的8家个人征信业务机构的名称均含有“征信”或“信用”字样。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申请到个人征信牌照,原则上不宜再从事信用评级业务。比如,中诚信是信用评级市场的老字号,但此次入围的机构是‘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与中诚信的评级业务是分离的。”

      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此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诚信在2002年发展征信业务,开始时是成立了征信事业部,到2005年注册成立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

      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这次的8家机构只是首批入围的,后续央行还会通知一些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公司做好准备。一些公司由于要设立单独的征信公司,所以材料上有所调整,没赶上首批。”

      《通知》要求8家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机构的准备时间为6个月。该人士对记者表示:“实质就是要按照《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进行准备。一些机构此前已经在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甚至已经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也要比照要求进行完善,尤其是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是否对信息主体进行告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