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创造调整新环境 把传统产业推向中高端
  • 超高比例!五险一金占工资额近半
  • 人民币战略转折:或在美元加息前适度贬值
  • 今年,美股仍将
    领跑全球股市
  • 盼南北车合并
    开启沪深股市并购重组新局面
  •  
    2015年1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创造调整新环境 把传统产业推向中高端
    超高比例!五险一金占工资额近半
    人民币战略转折:或在美元加息前适度贬值
    今年,美股仍将
    领跑全球股市
    盼南北车合并
    开启沪深股市并购重组新局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造调整新环境 把传统产业推向中高端
    2015-01-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评述之一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结构和新增长点的安排,区别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措施与危机稳增长政策的不同,创新了新常态过渡期稳增长的政策组合,适合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的特征,有利于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新常态经济的“过渡期”稳增长的逻辑,决定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政策必然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逻辑。若只关注短期刺激政策,只关注宽松货币政策,就可能传递错误信息,误导企业和市场对新常态经济的认识。

      □左晓蕾

      国家领导人提及的某个新词,因包含有重要政治或政策信息,而后会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从去年5月起开始成为高频率用词的“新常态”就是如此。

      “新常态”(New Normal最先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两位联席CEO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和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ian) 在2009年初提出。当时他们用该词来说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改变。在习总书记去年5月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个词后,新常态表述在中国有了特别的涵义,即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时间之轮进入了2015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列为今年的第一项任务。那么,稳增长的逻辑是什么?笔者认为,遵循新常态经济的逻辑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经济稳增长的逻辑,需要从新常态经济正在经历的“转型”期,把稳增长确认为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的稳增长表述开始。首先,处于增速转变的新常态经济遭遇“青黄不接”的新旧交替滞后效应。面对过去35年高增长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新常态经济必须培育新的增长优势和增长动力,尽力使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去适应新常态下的增长速度。但是,基本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这里必然要经历一段“旧的已去新的还未来”的阶段。要素驱动模式在弱化,新的增长动力还在培育过程中,旧的结构在调整,新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一“青黄不接”之间,对不合理的结构的投资下降,对新的合理的结构的投资还未形成规模,新的增长动力还不能完全抵消要素驱动减弱的影响,转变阶段的困难和挑战对“过渡期”经济产生了日益加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和部分产业空心化问题,也可能导致企业债务和银行信贷违约,如果房地产市场快速调整,资金链断裂,势必加大银行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的偿付风险,连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50%以上的银行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银行坏账大幅攀升,可能突破系统风险的底线产生对经济的影响,使新常态经济正常的中高增长受到冲击性打击。因此,充分认识新常态经济转变过程中这些问题和挑战,为了平稳过渡,平稳转型,“过渡期”的稳增长仍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只强调经济下行,不强调经济下行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在“承上启下”期间的滞后表现,片面强调和放大增长速度的严重性,甚至把“过渡期”经济下行压力形势判断为危机的影响,过分强调稳增长和稳增长的刺激政策,忽略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则会误导对形势的判断,绝对不是新常态经济的分析逻辑。

      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的稳增长政策安排,也有严谨的逻辑。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保底,应该是新常态经济调控的“常态”原则。

      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的稳增长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更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注重松紧适度,最值得注意的是,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所以,这次,中央把稳增长与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列为2015年的当期任务。调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新的产业结构形成,从来都被划入长期战略之中。现在,这些“长期”概念,与稳增长这样的短期任务,同时放进2015年的工作任务之列,显示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非常不同的稳增长的思路和政策逻辑。第一,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新产业结构的形成同步,不应该被理解为“搁置以后再做的长期任务”,而是今年就要做的当期任务;第二,新的增长点,新产业结构的形成应成稳增长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常态经济的稳增长不完全像过去那样,只能动用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主要指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就是新的增长动力,当然会产生稳增长的积极效应。

      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安排的可行性也有严谨的分析支持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过对近三年进入新常态经济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形势,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改变,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变化,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趋势性变化的分析,显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也就是说,新常态经济的过渡期,已具备了形成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条件和环境,转变过程就是新的增长点的培育过程。

      因此,只关注短期的刺激政策,忽略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忽略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当前的任务,忽略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的培养,不关注适应新常态的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绝对不符合新常态经济逻辑。仅靠政府的行为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只能求得一时之“稳”,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稳增长的同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才会有新常态经济的“常态”之稳。

      只关注短期的刺激政策,特别只关注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可能传递错误的信息,进而使得中国经济仍然在原有的结构陷阱中挣扎,造成新常态经济并没有“新招”的误解,误导企业和市场对新常态经济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打压对新常态经济未来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和谐包容的发展的信心。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结构和新增长点的安排,区别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措施与危机稳增长政策的不同,创新了新常态过渡期稳增长的政策组合,适合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的特征,有利于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实现新常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新常态经济的“过渡期”稳增长的逻辑,决定了新常态经济过渡期稳增长政策必然是“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逻辑。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