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22只新股连发冻资或超1.5万亿
  • 预演双轮驱动行情
    谨防多头能量耗尽
  • “上证投资家”引领2015主题投资
  • 遭遇估值困境 可转债集体回调
  • 权重股继续领跌
    沪指险守3200点
  •  
    2015年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22只新股连发冻资或超1.5万亿
    预演双轮驱动行情
    谨防多头能量耗尽
    “上证投资家”引领2015主题投资
    遭遇估值困境 可转债集体回调
    权重股继续领跌
    沪指险守3200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预演双轮驱动行情
    谨防多头能量耗尽
    2015-0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德良 ○编辑 杨晓坤

      

      行情运行至今,大盘的上涨驱动力依然是结构性的。2014年3月前15个月,核心动力是创新驱动(创业板指数),之后核心推动力过渡至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上证指数)。近期,以券商、工程建筑为核心的领涨股也开始转向区域震荡,原因就是股价估值已反映增长或成长预期,加上回吐压力或消化资金杠杆。基于盈利增长的拐点仍未到来,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会是一个过渡期,运行格局转向均衡,即资金从高杠杆回到常态,估值预期从极速膨胀回到谨慎乐观。最大可能是,2015年四季度有望迎来盈利增长拐点,到那时,大盘才会形成新蓝筹(新产业)与大蓝筹(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

      转换期应侧重于两类投资机会。第一类机会比较直接,就是对当前“估值洼地”的进一步延伸挖掘。与之紧密关联的保险、银行地产,能量还没有过度释放。从上周起,保险股的领涨欲望甚是强烈。此外,估值洼地集中于高端或品牌制造类企业。此前市场对宏观经济悲观,因制造业类企业涉及人力、土地、原材料以及市场需求诸多方面的制约与挑战,可以这样讲,这几年的制造业经营压力实在太大,草根层面也深刻体会到制造业的艰难。也因为此,工业制造类的相对估值一直很低。然而,现在这些情况正在改变,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全面减负,原油大幅下跌,“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内一系列投资启动,这些都将给制造业带来新一轮市场需求。当然,此轮制造业的景气上升,也与工业4.0(新技术应用)、与新一轮体制变革紧密相关。

      除铁路设备外,高端制造估值弹性大的还有不少。像核电设备,行业拐点的形成,最受益的一定是龙头企业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通讯设备制造(含北斗)商中兴通讯、海格通信等,也是近年崛起的优势制造业;还有航空、海洋设备,像大飞机、钻井平台,同时也涉及军工装备制造。转入寡头竞争格局的家电行业,毛利率水平已重新回到25%以上,龙头企业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动态市盈率仍维持10倍左右。这些高端制造业的估值空间依然明显,虽然短期攻击力不一定突出,但长期估值重心震荡上行的趋势十分明确。

      第二类机会就是中小市值成长股,包括产业并购重组在内的催化剂依然不缺。像近日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获奖项目——透明计算技术,央企或科学院背景的蓝筹型信息技术类企业持续强势,像航天信息、中国软件、中科曙光等。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主题已卷土重来,像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东方财富,2014年净利润预增近30倍,两年时间股价涨幅超15倍后股价继续迭创新高;备受争议的乐视网实现V形反转;大市值的海康威视(互联网主题)即将再创历史新高;新传媒的歌华有线也开始实现大型圆底的颈线突破;智慧医疗的万达信息等更是持续保持单边上攻格局。由局部到整体,这种局部牛股必然会逐步转向指数型攻击,当前创业板、中小板综指也处于临界区域,因为已第三次触及扩张三角形(去年10月以来)的下轨位置并反复获得支持,技术上已具备再度攻击前期高位的基础。

      当前券商、工程建筑为核心的领涨群体整体上还处于相对稳定。受估值比较牵动,保险、地产、消费品等会有较强的补涨潜力,而中小市值成长股的局部转强又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因此,虽然A股整体盈利增长拐点未至,但中短期内还是有机会预演一次双轮驱动行情。不过,这毕竟还是一次缺乏根基的预演,谨防多头能量的过度释放而带来更大的震荡调整。

      (执业证书:S14506110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