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界看来,A股价值投资者和成长投资者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没有共同的投资理念且不时还会论战一番。这种对立在去年7月份以来蓝筹井喷、成长股狂泻的跷跷板行情中,变得愈发激烈。
不过他们也有和解的时候。正如王茹远所说,“我的投资也是挺价值的”,而邱国鹭也坦言不排斥成长。价值与成长投资者到底有无共通之处?他们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又是怎样定义自己被赋予的标签的呢?
⊙记者 王诚诚 ○编辑 长弓
从十亿到千亿:“我的眼中只有你”
虽然总是辩称“自己也是价值投资”,但市场更愿意给“基金一姐”王茹远贴上成长的标签。作为成长派的新锐代表,王茹远长期坚定看多的互联网板块不仅让其在宝盈基金任职期间获得“一姐”的美誉,更让她在创立宏流投资后发行的私募产品业绩出众。
手法灵活,擅长博弈,但王茹远最致命的撒手锏似乎仍是个股挖掘。学计算机出身,在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工作经历,让“一姐”能够深刻理解互联网公司的爆发性增长的精髓。这种在市场上无出其右的理解力,表现在投资上就是“选股精、出手狠”。
东方财富,这只“一姐”长期追踪的股票,从她开始推介时的30多亿市值,涨到了目前的400亿市值。要知道,这只票在王茹远力推之初,几乎没有任何卖方分析师覆盖,短短两年间,就实现了10多倍的增长。
“除了互联网,还有什么板块会有如此好的弹性?而且这里面确实能挖掘出优秀的标的。”王茹远甚至表示,如果是自己的钱,不考虑基金净值波动因素的话,会全部买入这类标的。
“2015年可能会是A股互联网元年。”1月初,王茹远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演讲称,随着互联网公司年报、季报持续释放业绩、后续注册制等政策红利的推进,真正互联网公司好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她认为,想象空间大、业绩爆发力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龙头无人能敌。
与王茹远的风格如出一辙,大成基金股票投资总监焦巍也是成长投资的代表。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2015年坚定看好新兴产业成长股龙头”,“自己管理的投资组合中传统的银行、地产比重极低。”
与王茹远擅长的博弈视角及自下而上挖掘标的不同,这位策略分析师出身的基金经理,更善于自上而下推演自己的投资逻辑。对于去年7月以来蓝筹井喷行情,他认为其目的是为改革赢得时机。站在目前的时点上,他认为2015年的投资更需要着眼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改革与新兴成长。
就在90%的卖方都在鼓吹后续货币放松将利好今年股市的时候,焦巍却认为,2015年的机会可能恰恰在于改革。他给出的理由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成为强势货币,在美元指数日益攀高的背景下,人民币短期内全面降准降息,显然与上述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虽然成长股总体估值可能进行‘去泡沫’的过程,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龙头溢价将会提升。”与王茹远判断相似,焦巍也认同今年集中火力投资互联网金融等白马成长股龙头的思路。
价值永不眠:赚企业盈利增长和价值低估的钱
就在去年7月蓝筹股“复辟”,众人皆叹“满仓踏空”的时候,邱国鹭笑了。这位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显然是另外一个阵营——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在2013年底创业板泡沫的极盛时刻,他执笔的《实业的眼光》几乎可以算作是讨伐创业板的檄文,这篇被疯狂转载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互联网金融不是什么新东西。2003年,比尔盖茨说,十年后所有的传统银行都被网络银行替代,我也深信不疑。然而,十年过去了,美国银行仍然是富国、JP摩根的天下,而我钟爱的网络银行,也在2007年破产了,甚至都没有熬到金融危机的到来。”
“大家都喜欢新东西,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几年前爆炒的风电、光伏、LED、电子书、锂电池等新兴产业千般扶植却总是烂泥糊不上墙?为什么银行地产百般打压却总是赚得盆满钵溢?这是内在的经济规律、行业格局、供需关系和商业模式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彼时唱空创业板、唱多银行、地产的邱国鹭确实也是这样做的。2013年,他大部分仓位都是这类企业,这让他遭遇了A股投资生涯的极寒时刻。然而,这场寒冬却在一场蓝筹股暴动中戛然而止。“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过去两年的投资收益也是挺不错的。”他淡然一笑。
这位重出江湖的私募投资人在接受上证报独家采访时表示,“我这几年的行业配置就是那三句话,经济衰退期降息降准时投资金融地产,经济企稳投资运营杠杆高的高端制造业,通胀起来利率上行时投资抗通胀的品牌消费企业。因为这三个板块代表了A股中行业格局清晰、公司核心竞争力强、估值合理的三大板块。”
邱国鹭表示,不排斥成长股未来的投资机会,估值泡沫褪去后会有几家企业长大。但是自己更擅长的是逆向投资与价值投资。对于2015年,他更自信从目前估值7-8倍的企业中挖掘金矿。
景顺长城投资总监余广,是另一种价值投资的代表——永远自下而上从实业的角度选择好的企业长期持有,这让其投资业绩平均年化收益长期稳定在20%以上。
“你很难判断风从哪里吹过来,与其在过度投机的市场里追涨杀跌,不如持有好企业以不变应万变。”
在余广的投资字典中,很难容纳市场情绪、热点、概念之类的词汇。从他的基金季报中看得出,格力电器、海康卫视、索菲亚这种长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才是他的“心头好”。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投资回报率均在20%以上,现金流充裕盈、毛利率稳定、盈利质量高,行业格局稳定,企业增长至少能持续5年以上……”
在余广看来,就投资方法而言,贴上价值还是成长的标签并不重要,赚取公司盈利增长的钱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长期生存的王道。他也认同转型期投资成长型企业的理念,但这种成长要是能够兑现的成长,业绩稳定且市场估值合理。
“如果要说变化,我现在对企业比以前更挑剔了。”余广认为,目前能进入其资产组合的核心标的必须要经过严格财务指标的筛选,这种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仿佛是不可交叉的平行线,但无论是价值派还是成长派,成功的实践者都很清楚并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或许正如某私募人士所言,“如果把A股市场看作一个池塘,价值投资、成长投资各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