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聚焦地方两会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警惕市值管理的价值取向
  • 正解市值管理
  •  
    2015年1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警惕市值管理的价值取向
    正解市值管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市值管理的价值取向
    2015-01-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 张云东

      ■市值不仅与主观努力有关,还受制于上市公司主观无法干预改变的客观条件。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心无旁骛地埋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着力创新、创造内在价值。

      ■对于已经出现的市值管理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个篮子,兴利抑弊,鼓励上市公司继续去做好装在篮子里的那些他们以前一直在做,也应该去做的份内事。对于市值管理衍生出来的那些本来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理了。

      ■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本原与价值取向,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也是需要慎重处理的,应该尽量避免偏离本原方向的“创新”,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促进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上来。

      资本市场是既服务于实体经济,又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一个虚拟场所。相比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资本市场的创新似乎更加容易,一个数学模型、一个交易概念、某种利益诉求、某些主观灵感都可能以创新的面目诉诸于市。一方面,这正是资本市场的神奇之处,也正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清醒、务实。面对创新,应该站在市场本原的立场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和实体经济有关吗?有无自我服务之嫌?微观上有利,宏观上有害吗?因果关系清楚吗?价值取向正确吗?

      

      实事求是地认识市值管理

      近年来,监管当局监管理念积极转变,市场改革利好不断送出,市场主体活力逐渐释放,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加显现。特别是公开发行的注册制探索准备、限制绩差公司借壳重组、实施坚决的退市制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等等都给市场以明确积极的信号,对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极具建设意义。

      与此同时,近年来市场出现了一个市值管理的新概念,从去年开始风靡流行。各种形式的市值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掺杂其中,并出现了滥用市值管理,从事虚假陈述、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市值管理,从因果关系、价值取向入手来分析判定,理清思路,确定方向,把上市公司导入健康发展的轨迹。

      市值,就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是公司股份规模与公司股票价格相乘的结果。而公司股票价格既取决于内在价值,又受制于外部市场条件。从市场规范假说出发,可以说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市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合力的结果。

      从目前市场流行的市值管理概念来看,价值经营是市值管理的关键,价值经营的基础是价值创造。而与价值创造有关的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市场影响力、品牌影响力等等都在市值管理的篮子里。毫无疑义,这些都是正确的,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上市公司常规经营管理的应有之义。

      

      市值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从市值的意义来看。上市公司市值的大小,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公司的规模与实力;二是关系到公司股东的利得估值即财富消长;三是市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公司的再融资成本和融资能力;四是会影响到公司面临恶意收购风险时的反收购能力等等。总之,市值对上市公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却又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市值取决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即由公司产品研发、产品定位、产品品质、创新能力、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有关因素构成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大小和持续前景所决定。除此之外,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规则、治理效率和战略方向的把握对公司的内在价值则更为重要。

      其次,市值取决于公司的附加价值,即公司的透明度建设: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披露;主动、互动、到位的投资者关系;积极、客观、负责的品牌宣传等等,这些都会增加公司的附加价值而正面影响公司市值大小。

      以上对公司市值具有决定作用的内在价值和具有积极作用的附加价值两者都有一个共性,即主观可塑性,主观努力会影响其价值大小。

      第三,市值受制于外部市场条件影响: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二是货币和财政政策;三是股票市场周期变化;四是投资者偏好,以及对公司基本价值的解读和认识。这些客观存在的市场条件,都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市值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具有主观可塑性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附加价值变量条件不同,这些影响上市公司市值大小的客观市场条件变化,却是上市公司力所不及的,是上市公司主观难以改变的。除非你采取非正常手段虚假陈诉、误导操纵市场,否则这些外力对市值的影响是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因为外部市场条件对市值不容忽视的影响客观存在,市值是管理不了的。

      总而言之,市值不仅与主观努力有关,还受制于上市公司主观无法干预改变的客观条件。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地埋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深挖公司发展潜力,着力创新、创造内在价值。

      

      市值管理应有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我在监管实践中经常告诫上市公司,不要过度关心本公司股价,股价与上市公司既有关,又无关。只要在公司股价发生异动时,及时负责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即可。过度关心公司股价,不仅干扰公司经营管理,搞不好还会误入歧途。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股价高低和公司无关且无奈。因此,除出现股价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的极端现象时,上市公司可回购公司股票或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之外,上市公司不应再采取任何措施干预公司股价。否则,那将是本末倒置。在股价与市值这个问题上,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苦修内功,挖掘内在价值。

      简而言之,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就是主动、及时、准确、完整、公开、公平(无差别对待)地披露信息;给股东回馈分享公司盈利;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价格向投资者再融资。除此之外,不要题外生义、节外生枝,做不该做也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上市公司应有的价值取向!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还年轻,涉市不深的广大上市公司还年轻,我们的市场主体各方还都年轻。对我们这个年轻的市场和年轻的广大参与者来说,方向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我们市场和国家的命运。在纷繁复杂、稗稻杂陈的各色“创新”和各种概念面前,我们不要随波逐流,一定要头脑清醒,辨明方向,三思而后行。我们的监管政策应该注重引导上市公司和各类市场主体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做份内的事和正确的事。

      对于已经出现的市值管理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个篮子,兴利抑弊,鼓励上市公司继续去做好装在篮子里的那些他们以前一直在做,也应该去做的份内事。对于市值管理衍生出来的那些本来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理了。

      需要警惕的是,有人建议国资管理部门把市值管理作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条件,一些民企控股股东对此也非常感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显而易见,如果以此为价值目标施行此类考核,必然误导上市公司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去琢磨本不该他们去琢磨的事情。用市值这个受制于外部市场条件,本不属上市公司职责,且按规范教义无法实现的“指标”来考核上市公司管理者,其结果必然是逼良为娼,导致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泛滥于市。

      “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本原与价值取向,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究的,也是需要慎重处理的,应该尽量避免偏离本原方向的“创新”,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促进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