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一蕙 ○编辑 邱江
近期,在大蓝筹行情“暂歇”的间隙,股价一度被打回原形的小市值公司重新活跃起来,因各种运作而停牌的公司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巧打窗口期“擦边球”的公司,更极端的甚至如金利科技一般“前脚复牌、后脚停牌”,其背后的动机值得探究。
金利科技复牌5天后再停牌
1月19日,金利科技宣布终止筹划资产重组复牌。该公司此前于2014年12月8日停牌,于12月26日正式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程序。在上述终止重组的公告中,金利科技表示,自公司股票停牌以来,公司、中介机构与交易对方就资产重组的相关事项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是,因交易对方行业特殊,本次交易须获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表示“因行业特殊,本次交易审批时间长达1年以上”,故公司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
但就在终止重组复牌后不到一周,即1月26日,公司又因重大事项待披露而临时停牌。次日,公司宣布停牌理由:大股东SONEM INC.正在筹划重大事项。
由于重组终止后存在3个月的窗口期,金利科技此次停牌显得颇为令人意外。不过,按照规则,上市公司的承诺针对的是“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至于大股东筹划的重大事项,字面上看不属于承诺的范围。
无论金利科技的这种频繁停复牌是否是对规则的合理利用,但其“急于求成”的心态却暴露无遗。
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13年2月,公司完成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宇瀚光电100%股权,但宇瀚光电2013年度、2014年度却连续两年未能实现业绩承诺,并购重组“后遗症”突出。在这种背景下,金利科技2014年预告的全年业绩将亏损1.09亿至1.37亿,其中包括公司对宇瀚光电投资形成的商誉拟计提减值准备1.12亿元至1.32亿元。
前次“并购不利”对公司的影响尚未消除,公司又着急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其前景有待观察。
“急于谋事”的背后动机
近期,类似金利科技在窗口期上打“擦边球”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1月5日宣布筹划重大事项停牌的龙生股份就是又一个典型。2014年5月12日,该公司因重大事项停牌,并于5月26日正式进入重组停牌程序。同年8月18日,公司宣布终止重组复牌,并承诺未来6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而从最近的停牌时间点1月份看,其“重大资产重组”的窗口期还未届满。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去年11月3日,公司约1.1亿首发限售股解禁,实际控制人俞龙生、郑玉英夫妇在12月减持了公司4.42%股份。
同样的案例还有中发科技。去年6月11日,中发科技终止重组复牌,理由是停牌期间发生实际控制人变更,而新控制人同此次重组的交易对手未能达成一致,相关方承诺自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不再筹划上述重组事项。12月16日,窗口期一过,中发科技就因重大事项停牌,但短短数天后即12月20日,公司宣布终止所筹划的出售控股子公司安徽中智光源科技全部股权的重大事项。令人咋舌的是,就在此事“作废”之后的12月25日,公司又一轮停牌开启,理由为实际控制人筹划重大事项,可能涉及控制权转移。到了2015年1月10日,上述事件又一次“流产”,公司宣布终止筹划事项,并于12日复牌,而实际控制人承诺未来3个月内不再筹划上述事项。从后两次停牌看,尽管策划的事由不同,理论上并不矛盾,但如此停复牌节奏显然有些“混乱”。
不难发现,上述“屡败屡战”的案例都有一些内部因素的驱动。例如,金利科技可能需要一次并购来淡化之前并购后遗症的影响,改善公司基本面;龙生股份实际控制人的减持可能是其筹划重大事件不容忽略的因素;中发科技本身的“壳属性”则令其更为充满变数和戏剧性。
去年上半年活跃的“小市值股票”,在沉寂一段时间,市值由高位“缩水”后,随着蓝筹股行情的“整休”,有了新一轮运作“启动”的时机,一些本身就存在的“运作”冲动就会借势释放,以期尽可能捕捉到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