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公司巡礼
  • 3:要闻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评论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版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海外
  • 基金投资“接地气”成生存之道
  •  
    2015年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焦点
    基金投资“接地气”成生存之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投资“接地气”成生存之道
    2015-02-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基于成长 侧重选股

      指数、牛市、宏观经济对机构投资的影响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显而易见的是,若基金经理将投资的命运交由外界因素来主导,那么可能已经偏离了投资最初的意义。

      巴菲特曾强调,那些预测无关痛痒,我们也从未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对基金经理而言,从宏观落实到微观,并深入到具体的个股层面才是投资的生存之道。

      ⊙本报记者 安仲文

      投资需要“接地气”

      为什么“中国大妈”对牛市和指数两个关键词特别敏感?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妈的资金就毫不犹豫地冲进去。这是因为投资的弱势群体在进入一个指数拉升的牛市的氛围中,是几乎闭着眼睛甚至躺着都可以赚到钱的。

      但不仅仅是中国大妈对牛市和指数有着如此关切,实际上很多机构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也异常关注指数的表现或者牛市与否。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类机构投资者其实就是机构中的“大妈”,也就是A股中的投资弱势群体。

      但对过分看重指数来安排操作策略的基金经理、券商机构而言,当下环境不是一个美好的时刻。也正如多年前一位基金公司副总裁所指出的,机构投资者不应该把投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这里的别人包括政策、监管层以及指数。

      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末的行情中,市场上的一些机构投资者纷纷畅谈牛市来临,预测金融股将继续翻三到五倍。也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在社交媒体上称A股将直上4000点或5000点。事实上,对机构投资者的身份而言,它的投资管理能力应该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具体品种的研究和判断上。

      显而易见的是,公募基金、私募或券商资管并非是经济学家,股票投资应该更多地“接地气”,应该更多地从宏观走向微观,投资要回归具体的本质:个股。深圳一家超大型基金公司向上海证券报记者直言:公司有关投资的会议上很少去考虑和讨论宏观经济和政策面的消息,这方面的投资会议更多的将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某个公司,宏观不如微观来得直接。上述人士强调,如果投资本身要服从于政策和宏观经济,那么这种投资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政策和宏观经济随时都可能出现重大变化。

      某种程度而言,宏观经济面对于投资的作用事实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从未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买或者不买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我们根本就不读那些预判经济数据的文章,因为那些预判真的是无关痛痒。包括资金面等因素的观察实际上也用处不大,投资本身还是应基于具体企业的基本面。而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我们注意到从海外流入的所谓资金面消息都是A股上空的一朵浮云。

      事实上,从N年前开始,A股就不断的讨论QFII、紧接着是RQFII以及后来的沪港通,市场不断地将海外资金流入国内市场视为投资的重要利好。但最近五年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指数从2008年4月23日的3200点一路下跌,虽经过去年末的反弹,上证指数仍然仅仅停留在3210点的位置。

      但在这五年期间,却有相当一批优质个股实现了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股价涨幅。资金面对于市场的走势从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来看其实于事无补,虽然它在某一个特殊阶段能够给予市场鼓舞,但并不长久。

      

      淡化指数独立选股

      一位从事社保基金管理的机构高管也在接受上海证券记者报采访时就曾认为,不要过分解读政策、跟踪政策,研究指数变化和预测。在这位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看来,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指数亦不可判断,唯一能判断是仅仅是最为具体的投资,具体的投资当然要具体到某一个品种上,这才是投资的根本。

      而对于时下一些机构投资者将股票投资完全基于政策变化的现象,上述社保基金管理人认为,政策是无法揣测的,如果所有,投资都仅仅是跟着政策变动,那投资本身也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政策可能在阶段性时间内出现令人想象不到的变化。例如去年的降息就超出了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对券商的检查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一些机构投资者觉得不可思议的现象,政策似乎不是市场原本预期的那样。

      目前来看,当基金经理应避免将自己的投资完全置于政策变化中,淡化指数的操作意义,机构投资也似乎能迎来更好的机会。这正如在最近一个月内,新兴成长板块的补涨。这种补涨超出了市场预期,虽然整个市场的指数表现萎靡,但个股的精彩程度绝不亚于牛市,而这种牛市正是市场所需求的,这是有选股能力者的牛市。

      此外,基金经理过分看重政策利好,甚至对所有的政策进行解读本身就具有“双面性”。在政府出台支持光伏、LED产业发展的政策后,有多少机构投资者能够看清此种政策利好实际上将给光伏和LED行业带来重大利空,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能过剩,行业参与者甚多,整合日益困难,在政府的“帮扶”下,落后公司无法退出市场,导致行业龙头无法真正建立优势。

      而近期A股市场的变化再次说明,真正的投资应该更多地建立在个股选择上,挖掘未来具有高速成长能力的潜在新蓝筹,而目前的市场情绪也似乎配合了这一变化。此外,记者也获悉,一些基金公司综合技术指标、基本面指标以及资金流向等因素判断,金融地产转弱的趋势可能已经形成。

      多位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皆认为资金对金融蓝筹板块讲出的新故事已经不再抱有热情,随着经济和市场进入新常态背景,机构资金又开始重新回归转型这一逻辑,挖掘未来的新蓝筹比守住市值庞大的旧蓝筹更具有吸引力,这些基金判断短期市场开始改弦更张,行情延续成长风格的概率较大。

      

      新牛市应侧重“微观”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基金经理余广也同样不太关注牛市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话题,牛市若真的来了。在余广看来也许组合能够跑得更好,但是如果投资的依据完全建立在对牛市的基础上,这种依赖可能会让投资管理人丧失独立精神,那么投资的管理能力也可能大打折扣,因为牛市并不总是来到市场,而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是牛市。

      在2014年年末的那一波行情当中,整个市场沉浸在牛市的“喧嚣”当中,而景顺长城基金投资总监余广所重仓持有的基金组合那个时候并不在“金融股牛市”的风中,但余广并未因为持有的品种没有成为市场炒作对象而改变投资的初衷,在余广看来,投资是一个长跑,倘若太注重短期市场波动反而容易丧失自我,无法达到预期。

      由于余广采取的个股选择策略,这使得余广管理的景顺长城旗下基金组合并不会受到牛市与否的影响,指数的变化在余广看来意义并不大,余广的核心初衷是通过坚持个股的深度研究,把握那些能够长期战胜市场的品种,从而为基金持有人带来长期丰厚的收益。而若牛市真的来临,余广的个人看法也仅仅是策略上会变得稍微激进,但对于组合核心品种的选择方式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如果你已经深度研究并且把握了个股的价值,为何会在意这些品种的短期波动?”余广认为如果因为市场的变化而改变对这些品种的看法,某种意义上而言,说明自己当初投资这些品种本身就是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的。

      显然,最具有能力的基金经理不会将投资的命运交由牛市与否来决定。正如大成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此前向记者强调的,“只有当市场变坏了,我们才能更能看清楚哪些股票具有真正的成长和生命力”。而恰恰是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股市才可能真正让投资者、基金持有人知道,究竟哪些基金经理才是最为靠谱的基金经理。

      正如一些市场人士所强调的,如果基金经理将宏观经济看得过为重要,“他这几年都不要做投资了”。在他们看来,从2011年到2014年这四年时间内,国内的宏观经济层面一直难有乐观因素,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趋势下降的一面,但股市投资的核心也不绝在于宏观经济学,而更多在于微观经济学,抓住具体企业的本身才是生存的重要依据。

      实际上,在过去几年时间内,尤其是震荡市已经让许多投资者和基民发现了其中的门道。被称为基金一姐的王茹远的成名绝不可能依靠牛市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恰恰相反的是,王茹远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她个人在过去几年熊市中的精彩表现,对个股的深度理解和长期紧密跟踪。这使得王茹远能够在弱市背景下不断挖掘出基于未来的优秀上市公司,最终也使得王茹远管理的基金远远超过市场的表现,淡化宏观意义而重视微观层面是王茹远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