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今年经济稳增长需要多大规模信贷支撑
  • 删改网购“差评”竟也成一业
  • 全力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
  • 汇率贬值时的
    财富保全之计
  • 基金试水期权,专业人才大战难免
  •  
    2015年2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今年经济稳增长需要多大规模信贷支撑
    删改网购“差评”竟也成一业
    全力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
    汇率贬值时的
    财富保全之计
    基金试水期权,专业人才大战难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力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
    2015-02-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现有以农村信用社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网点竞争很不充分,很少或根本没有办理代收代付、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为此,今年尤需在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深入探索并化解“三农”融资担保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大功夫。

      □王 勇

      

      上海眼下正酝酿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这正与近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遥相呼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延续深化改革的思路,题为《关于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研究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问题。而就金融机构与各地方政府而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还须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三农”配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主线,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为此,需要突出抓好抓实一些重点,比如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夯实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基础;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护农民财产权益;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农村改革路径、引领农业现代化;抓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科学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帮助农民减损增收;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提升种业创新能力;推动农垦改革发展,增添农垦发展活力;强化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等。而所有上述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离不开金融资源要素向“三农”配置。因而,换个角度看,上述重点也是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不过,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即便各金融机构在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各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设置的准入门槛依然较高,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严重不足。投向“三农”的资金要求提供相应的抵押、质押及不动产等担保,可由于土地承包权抵押还有很大难度,农民贷款既缺乏有效抵押品,又缺乏专门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因此,资金需求相对较多的农户、农村企业贷款普遍遭遇抵押难、担保难和贷款难。由于农村点多面广,农业保险单笔金额小,保险公司投入成本大而收益小。再说,农业受自然天气影响极大,风险较难控制,而一旦出现自然灾害,赔付面广、赔付率高,这又直接导致农村保险业严重萎缩,无法满足农民对风险控制和发展经济的需求。加之农业生产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也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另外,东、西部金融资源要素配置质量差异很大,西部大部分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还没能体现出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未能很好地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由于存在金融市场的垄断和一些体制上的弊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准入机制。再加缺乏科学的制度安排,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严重缺位。

      凡此种种,现有以农村信用社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网点竞争很不充分,在业务品种上依然以存贷为主,很少或根本没有办理代收代付、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所以,笔者认为,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三农”配置,今年还需在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深入探索并化解“三农”融资担保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大功夫。

      规范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加快做实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四自”经营单元;农发行需大力推行农业开发、土地规模化整理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长期信贷业务;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则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此外,还需加快培育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农村保险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扶持与风险监控措施。

      无疑,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重点,在于着力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鼓励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研发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内在积极性。化解“三农”融资担保难,应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担保业务规模,当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特别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如果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配合当地政府组织推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着力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妥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融资,加速土地流转信托的发展,就能 使“三农”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大大丰富起来。

      为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吸纳能力,引导资金向农村流动或在农村市场固化、生根、增值,当然少不了需从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科技投入、劳动要素、土地要素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托金融优势资源,着眼于提升农村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此,要求地方政府彻底放弃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农村金融资源要素配置的做法,转而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金融文化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上,吸引金融要素投向土地,投向“三农”,以求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真正市场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