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调整吸引新资金 上月保证金净流入1656亿
  • 牛市中
    千金难买牛回头
  • 成长股行情继续演绎
    创业板指创历史新高
  • 投连险逆袭 寿险盈利模式悄然试水“管理费”
  • 跨界整合赋予
    旅游酒店板块新成长动能
  • 基金节前重点关注主题投资机会
  •  
    2015年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调整吸引新资金 上月保证金净流入1656亿
    牛市中
    千金难买牛回头
    成长股行情继续演绎
    创业板指创历史新高
    投连险逆袭 寿险盈利模式悄然试水“管理费”
    跨界整合赋予
    旅游酒店板块新成长动能
    基金节前重点关注主题投资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连险逆袭 寿险盈利模式悄然试水“管理费”
    2015-0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投连险,这一本与股市唇齿相依、素有“基金中的基金”之称的保险产品,如今却因非标资产的惹火,而成功逆袭。表面上看,这是一款产品在蛰伏多年后的扬眉吐气,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保险公司借新版投连险,正开始尝试盈利模式的转型。

      有这样一组新鲜出炉的数据:2014年我国投连险的新增收入为289.5亿元,而2013年时这个数据只有83.18亿元,同比暴增248%。这是来自华宝证券最新一期报告中的数据,这家长期研究投连险的券商发现:投连险市场格局正在悄变。

      跟随股市起伏的脉络,舶来品投连险进入中国十多年来,共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2014年,投连险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在投资收益方面,投连险账户全部取得较好的正收益。更关键的是,在产品设计和投资运作方面,投连险找到了更好的突破口——挂钩非标资产。

      迄今已有弘康人寿、国华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保险公司,开始发行可投资于非标资产的投连险“类固定收益型账户”。这打破了过去投连险只可投债券、基金、股票等标准化资产的惯例,而2014年保监会向保险公司下发的《关于规范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被业内视为此番破冰的依据。

      据统计,2014年新上市且开始运营公布净值的投连险账户共计7只,分别是光大永明人寿和国华人寿旗下账户,均为“类固定收益账户”。这类投连险账户,主要投资的非标资产包括: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集合信托计划、保险资产管理计划等。

      换了身“马甲”之后,投连险成功咸鱼翻身。与其他类型的公私募产品相比,新版投连险作为一类嫁接于公众投资者和非标之间的公募产品,由于不俗的稳定收益预期和并不繁冗的投资机制,而颇具竞争力。网销渠道的兴起,更为投连险谋求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如果说2014年是投连险的重生之年,那么可预见的是,2015年投连险将迎来“第二春”。随着投连险设立账户由审批制转向备案制,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抓住投连险这一类公募产品,并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然而,这不单是一个产品的简单逆袭,背后隐藏着保险公司借此改变单一盈利模式的有力尝试。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大部分寿险公司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于利差、甚至短利差,这是典型的“靠天吃饭”。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增加利润来源。近年来,一些国际保险公司开始通过发展投连险、变额年金等新型保险产品,将盈利模式从简单的利差逐步向“利差+管理费”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投连险没有保证收益,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保险公司从中主要赚取管理费,因而对保险公司资本金、偿付能力的要求较低。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保险公司在投连险之路上的大跨步前进,对于投资非标资产的投连险账户来说,流动性和项目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同时在产品的风险控制流程上,也需要设立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尤其是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投连险的保险公司,在投资者教育上切记扎实透彻。因为投连险属于投资者自担风险的产品,而现有的预期收益率概念往往会令投资者产生困惑,保险公司应避免因此而产生退保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