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正懿
在阿里巴巴的故乡浙江,“义乌购”正在探索一种B2R(商家对零售商)模式,其依托的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小商品市场。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有着无比绚烂的未来。除了登陆资本市场的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巨鳄,传统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在积极拓疆电商平台。但与此同时,诚信体系、物流瓶颈、融合效果、盈利压力等问题,困扰甚至掣肘电商的发展。
因此,当小商品城旗下的“义乌购”豪言搭建千亿元级电商平台时,困惑与怀疑也随之而来。日前,“义乌购”总经理王建军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详细剖析了“义乌购”的运营模式及独特基因。
“没有线下实体市场就没有‘义乌购’,B2R模式更符合实体市场的特点,这才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本质。”王建军说,“义乌购”目前没有特别考虑盈利问题,重中之重是圈地,“我们圈的是一群特殊的地,跟京东的圈地不一样,我们圈的是商户”。
上证报:浙江电子商务在国内比较领先,也是一个专业市场的大省。“义乌购”与阿里等电商平台有何不同?
王建军:“义乌购”与实体市场紧密融合,以诚信为根基。对很多实体市场来说,线上线下融合不是简单把商户搬到阿里巴巴。你把自己的核心资源搬到阿里平台,对市场的依赖度就下降,对实体市场来说不就是一场灾难吗?“义乌购”这个网站要和线下市场融合,这个融合的概念呢,就是线上和线下要相互的依赖。
另外,“义乌购”还是以批发为主,不像淘宝要一直在线,回复各类问题,有批发意向者可能会直接打电话,咨询发货或者生产的问题。我们做过调查,在“义乌购”上一笔交易产生的金额跟“义乌购”对其线下带来产生的交易可能是1:10的关系,大部分还是线下交易。当双方有了足够信任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网上交易。
我们跟阿里的模式是不同的。我们跟淘宝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我希望淘宝的卖家能在“义乌购”上买东西,“义乌购”最大的优势是诚信问题,出了问题“义乌购”会来解决,我们与商户的黏度问题是诚信的最大保障。
上证报:跟许多电商平台的草根基因不同,“义乌购”是国资背景的。你觉得,民资和国资投资电商的优劣势是什么?
王建军:“义乌购”去年10月引入了外部资本,包括管理团队的强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小商品城对“义乌购”的支持,包括利用线下的商户资源,这些关系非常紧密,是难以分割的。我认为,电子商务做的好坏和国资、民资没有太大关系,我以前就是在民企的(注:张建军曾任搜狐高级副总裁、56.com视频网站CEO)。对于国资和民资要一分为二看,不要带上有色眼镜来看。
义乌市场的商户对国资背景的小商品城,有一种天然的信赖感,这是“义乌购”非常巨大的优势。“义乌购”是为天下的实体市场服务,为实体市场的商户服务的。传统市场行业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规模也许做不到阿里巴巴,但只要能让自己的客户群体满意目的就达到了。
上证报:目前,零售商一般会到专业市场进货,那么他们会不会到阿里等电商平台去进货呢?
王建军:这是一个深层次逻辑问题。零售商一般很少直接去厂家进货,为什么呢?因为厂商都是生产单一商品,零售商的进货特点是相对比较多,品类多,零售商直接去厂家进货目前不会成为主流。专业市场能不能拿到一手货源?这是个问题,这就是“合计划”(注:2014年初,“义乌购”启动全球“合计划”方案,为合作伙伴建立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站并对接义乌市场)要做的事。“合计划”各平台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把全国各地专业市场物流、信息流互联起来,实质就是促进内销,让商品流通更快捷,减少中间环节。
专业市场要与专业市场合作,是因为商品与商品之间有上下游的关系,每个专业市场都是当地的优势商品,有价格优势、产品质量优势。线上蛛网式联盟,覆盖整合,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合计划”,这个意义重大,具有颠覆性,也是“义乌购”和阿里巴巴最大的区别,是赛道上的差别。
上证报:“义乌购”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如何盈利?
王建军:截至2014年底,“义乌购”平台在线总商品数量达到305万,网站在线总交易额已达15亿元,通过“义乌购”线上询单达成的撮合交易额超过150亿元。
平台盈利还是靠佣金模式。说实话,现在没有特别去考虑盈利问题,毕竟我们建立这个平台才两年时间。先进行圈地,我们圈的是一群特殊的地,跟京东的圈地不一样,我们圈的是商户,从规模上来说可能比不上京东,但单个价值肯定远高于京东。目前要把尽可能多的商户搬到网上,让他们在网上活跃、交易、打理店铺,这是目前我们的重中之重。
“义乌购”2012年底上线,2013年收入300多万,2014年收入2000万左右,今年目标是翻好几番。这个平台上聚集的商户足够多的话,价值是非常大的,可以做的东西很多。我们也会进入金融领域,正在申请“义支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