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汽车电商的几种可能
  • 互联网造车需要制造业基因+互联网精神
  •  
    2015年4月2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 T8版:汽车周刊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汽车电商的几种可能
    互联网造车需要制造业基因+互联网精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造车需要制造业基因+互联网精神
    2015-04-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许英博

      ⊙许英博

      

      据外媒报道,苹果公司正在秘密开展一项代号“Titan”的项目,计划打造电动汽车。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约1年前批准了该项目,授权苹果产品设计副总裁史蒂夫·扎德斯基(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管)组建不超过1000人的汽车研发团队。团队成员中,包含前梅塞德斯-奔驰研发部门总裁兼CEO约翰·容维尔特,以及多名来自特斯拉、传统整车及零部件公司的工程师。苹果股价创历史新高,市值增至7750亿美金。

      互联网公司想造车——下一个移动入口之争。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制造大幕初启,目前主要参与方包括:上汽+阿里巴巴;乐视网+北汽;易到+奇瑞+博泰;苹果公司等。究其原因,不仅由于汽车产品单车收入高、市场空间大;更重要的是,用户(驾驶员)长时间处在车内,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手机、电脑、电视等逐步互联网化之后,入口之争愈发激烈,汽车可能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兵家必争之地。未来的汽车,可能由“四个轮子+两排沙发”,演变为移动电脑——即“互联网汽车”。

      互联网汽车的“核心关键点”——无人驾驶。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的主要原因是,用户“打电话+发短信”的需求转向“上网+娱乐”。而当前汽车的发展状态是,驾驶员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被“开车”占据,安全性原因导致驾驶员不被允许上网和过多娱乐。换言之,汽车当前的主要功能依然是把人“从A地运到B地”,而非“上网+娱乐”。因此,在无人驾驶技术相对成熟之前,互联网公司造车仍不具备颠覆传统公司的胜算。伴随技术进步和时间推移,无人驾驶技术必将成为未来方向。一旦进入“无人驾驶阶段”,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优势就会显露出来,或者说,汽车产品可能进入新一轮革命期。因此,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的汽车制造巨头,都在积极努力备战“无人驾驶”。

      难道造车变得更容易了?为什么会出现新一轮造车热潮?原因在于客户需求+新能源汽车技术。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应用还远不成熟,但司机依然存在上网和娱乐的需求和意愿,而这恰恰是互联网公司擅长的。另外,新能源技术简化了车身结构,使外行造车成为可能。

      新能源汽车真的是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万能解药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造车难度不小。我们认为:从当前技术进展来看,难度依然很大。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技术难点转移,但难度系数并未下降。传统汽车PK的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技术,而新能源汽车PK的是电池技术和成本。车用场景不同于电脑和手机,充电的便利性不足,也就需要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电池及其成本控制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关键点;并且,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成熟度依然偏低,扣除补贴和牌照因素,多数锂电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吸引力并不大。新能源技术点燃了互联网公司造车的希望之火,但如果没有对电池技术的突破,互联网汽车仍需时日。

      谁能笑傲江湖?最后的英雄必然兼具制造业基因 + 极具互联网精神。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汽车都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亦期待着行业的变革。从参与方看,传统汽车制造公司转型和互联网公司进入两种方式可能长期并行。

      我们认为,最终能够在“互联网汽车”领域获得成功的公司,需要具备如下特征:

      ·有良好的制造业基因,汽车产业链长、产品生命周期久,制造业基础对于造车非常重要;

      ·极具互联网精神,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对产品形成快速迭代。

      传统汽车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如具备上述两种特点,均有可能取得成功。在“互联网汽车”的道路上,互联网公司和传统汽车巨头很可能是竞合(竞争+合作)关系,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完全不具备制造业基因,单纯依赖代工,其对产品质量和制造业的话语权会显著削弱,成功率亦显著下降。我们更看好如下两类公司:

      A积极转型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主动拥抱储备互联网技术,更多倾听消费者。

      B具备一定制造业基因,充分了解消费者,且具备高速技术迭代能力。

      此外,风险因素有市场准入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受制于原有体制;跨界融合不达预期等。

      无论如何,互联网会改造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产品、后市场等等,我们认为,互联网汽车产品很大可能上将由海外巨头主导,互联网汽车服务和应用会依中国国情而具备中国特色和投资机会。从我们的观察角度,建议关注:脚踏实地、立足传统产业、主动拥抱互联网的龙头公司;以及为实现智能化、互联网化提供基础支持的汽车电子公司。

      (作者系中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