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亟待厘清八大问题
  • 券商业奇葩潜规则:开户时间越长实惠越少
  • “互联网+”的
    股票投资策略
  • 找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着力点
  • 绝不能让新三板重走A股当年的弯路
  •  
    2015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亟待厘清八大问题
    券商业奇葩潜规则:开户时间越长实惠越少
    “互联网+”的
    股票投资策略
    找准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政策着力点
    绝不能让新三板重走A股当年的弯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的
    股票投资策略
    2015-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丁 峰

      心理学上有两个很著名的实验,可以用来描述当下资本市场里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股票投资。

      第一个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对猫做的“迷笼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入迷笼,外有一盘食物。在猫第一次偶然打开门闩逃出笼子后,又将它放回,重复多次后,猫逃出笼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猫一进迷箱,就能打开门闩,跑出笼子。桑代克认为,猫在“尝试错误”的学习,从而引出了著名的“桑代克试错学习理论”。

      “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一阶段,可称“试错”阶段。历史上看,每次新经济业态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创新创业之所以备受鼓励,在于其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浪淘沙后,才可看到几颗闪光的金子。就连专业的种子基金和夹层基金等,也往往把成功赔率设定在几十倍比一、甚至几百倍比一,即投资几十几百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功了,就可以实现几十几百倍的收益,弥补其他损失。相对于这些机构,普通投资者劣势很明显,在投资“互联网+”股票的初期,难免会犯错,付出试错的代价。但是,只要跨出了第一步,沉下心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厘清其中的脉络,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一波波后续资金“后浪推前浪”的簇拥下,总结规律,就会收获回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面对“互联网+”的浪潮,参与了可能会付出试错的代价;但不参与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第二个实验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对黑猩猩做的“接竹竿实验”:苛勒将黑猩猩关在笼子里,里面有两根能接起来的竹竿,外面有香蕉。黑猩猩先用手去够香蕉,再用一根竹竿去够,均够不到。之后黑猩猩停下来,把两根竹竿在手里摆弄,偶然接了起来,并用它够到了食物。苛勒认为,这是黑猩猩的一次顿悟行为,从而提出了“苛勒顿悟学习理论”。

      与之对应,“互联网+”股票投资的第二阶段,可称作“顿悟”阶段。对于新兴经济,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传统估值理论和定价方法已不适用。如一味再用市盈率和市净率等标准来判断创新企业的价值,无异于用八股文来写博士论文。说到底,市盈率着眼的是会计利润,而会计核算永远是过去时态,必是先有经营成果再有账面数据;市净率着眼投入成本,只算过去投了多少,却不管能有多少回报。创新企业往往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颠覆,所能激活的市场容量往往在事前难以估量,如果机械地用会计数据做判断,可能会成为投资界里的“遗老遗少”。君不见,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亚马逊和约2500亿人民币的京东,至今尚未盈利,但能否认其商业价值及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理念的巨大影响吗?

      悟出了这点,于是就有了“互联网+”股票投资的底气。面对如火如荼的“互联网+”行情,很多股龄较长的投资者总是犹犹豫豫,试探下拣点小芝麻就匆匆离场,看着行情软件里不断攀升的市盈率倍数,心里很纠结。如此这般,和整日盯着K线看“心电图”的人有什么两样?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不应是这种“看”法,而应看企业运营、看本质、看基本面,深入到企业五脏六腑去探究清楚。简言之,可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第一,定位好所投领域,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盲目追热点。房子、医疗、教育这三个领域曾经由国家全包,是每个居民和家庭整个生命周期最关心、消费支出最多的领域。自从房地产领域市场化后,经过10多年,形成了一个总量达10万亿以上的巨大关联市场。但医疗和教育领域由于公益性特点,突破力度一直不大。不过,说到公益性,居民住房难道没有吗?医疗和教育必然要走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路子。资本市场里,这三个领域呈金字塔形结构:塔基是地产股,很庞大;中间是医疗股,半市场化;塔尖是教育股,寥寥无几。金字塔结构预示了未来市场扩容的方向。这是一条最重要的主线。

      第二,关注“互联网+白马”股,回避单讲故事,盈利模式单一,单靠不接地气的互联网产品生存的公司。互联网领域淘汰率非常高,试错成本很大,加上中国资本市场惯于忽悠,做套击鼓传花炒作小盘股的“劣根性”一时半时难改,因此,投资者最好远离这些股票。互联网颠覆不了传统经济,只是对其改善升级和优化,因此要关注那些已在本细分行业做到龙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的白马股票。当然,由于原有市值较高,如短时间已涨幅巨大,最好暂时回避,尽量找些低估的品种。

      第三,做好组合。最好选定三四个领域,每个领域选取两三只,这可以保证你不至于踏空。

      总之,如今的互联网生态圈与10多年前的纳斯达克泡沫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能否在中华大地全面开花,成为新的“中国奇迹”,我们不仅要拭目以待,还可以身体力行做点什么。如今,汹涌的开户大军中多是些80、90后新面孔,他们还没有领略过股市的凶险,本身又是互联网的主力体验人群,所以更青睐互联网股票。对他们,笔者还是要啰嗦一句:别把大部分资金用来买互联网股票。

      (作者系独立投资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