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论点击
◎《金融时报》4月10日文章
失去经济兴衰更替的痛苦之路
“长期增长停滞”已无可争辩地成了当今经济学界的主流议题。上周,在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本·伯南克和经验丰富的政策制定者、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部长劳伦斯·萨默斯之间,就这一议题,展开了一场重量级的辩论。
当萨默斯先生用“长期增长停滞”这一术语时,他想表达的是当乏力的需求推低实际利率时,很难要求经济向前全力奔跑。因此,此时的对策应是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或通过公共投资来推进需求。当伯南克先生用“长期增长停滞”的术语时,他对此表示怀疑,认为美国经济恢复缓慢可以由暂时性的“逆风”来解释,这包括破旧的金融体系和虚弱的房产市场。言外之意,美国会因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恢复,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但当技术悲观主义者用“长期增长停滞”时,他们想表达的是经济供应能力的增长已变得越来越缓慢,因为在发明互联网后(或可能在这之前),科技进步已不再突出。对此,伟大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已说过,就业增长和资本存量仅能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十分之一,剩下的推动因素是科技创新。
面对世界真实状况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设计的政策要能最小化危害。公共投资的可持续方案看上去比较利于经济恢复,但这意味着会继续加重主权债务负担。如果长期增长停滞是个错误的警报,那也不会对现实造成过多危害。如果不是,则公共投资就可能有助于将世界经济从持续的、破坏性的枯萎衰退中解救出来。
(作者系《金融时报》世界贸易专栏编辑艾伦·比蒂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4月11日社论
日本不应在世界石油重组中落后
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斥资470亿英镑收购了英国的BG集团,由此,一个堪比美国埃克森美孚的能源企业巨头将诞生。这是壳牌公司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做出的扩大生产规模以求生存的决断。这次巨无霸的收购将推动业界重组,在竞争力上处于劣势的日本石油企业不要被这个潮流抛弃。
据说,壳牌公司收购BG集团后,其在世界各地的油田和天然气田的埋藏量将增加25%。BG集团因为原油价格下跌而陷入经营困境。壳牌公司认为这是把BG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的优良资产纳入囊中的良机。
对于国际石油资本而言,获得具备良好前景的新油田和天然气田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国际石油资本大胆推进事业的选择与集中,包括开发新油田、抛售不划算的事业。与此动向相比,不得不说日本石油产业的应对过于迟缓了。眼下日本石油开发和销售企业很多,但是规模都不大。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量全部加起来,还不及壳牌公司一家。
与此同时,相对需求而言,日本国内从原油中提炼汽油和轻油的能力过剩两成。而今后的需求每年还要减少1%至2%。亚洲和中东还在不断建设大型炼油厂,日本的精炼成本的劣势势必会更突出。如果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不断重复过当竞争,根本无法实现增长。建立面向全球竞争的体制,是所有内需型素材产业的共同课题,石油当然也不例外。
今后,日本应如何面对不断增长的新兴国家能源需求?为了消除设备过剩、提高竞争力,经营者应该具有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决断。
(梁宝卫 编译)
◎《经济学家》4月11日社论
全球经济:萎缩的希望
对富裕经济体来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有着切肤之痛的经历。金融危机发生6年多来,富裕国家一直没有走出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尖锐的、短期的下滑,已让位于长期的经济停滞,市场的经济预期已处于稳定的悲观状态,增长希望不断被各类怀消息所侵蚀。而更糟的是,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所解释的那样,新兴经济体也开始步入希望不断萎缩的时代了。
当人们估算经济增长速度极限时,通常会用通货膨胀过热前的潜在产量作为衡量标准,即评估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前,经济到底能增长多快。经济增速受到三个因素所影响,分别是劳动力增长、资本储备增长以及生产力增长。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其实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就已在下滑了。因为在金融危机前,发达经济体的生产力提升就已呈越来越微弱的趋势,同时发达经济体还面临着从业人员老龄化的难题。在这样的处境下,当金融危机发生后,乏力的需求、衰退的经济进一步挤压了投资的空间和力度,放大了已出现的种种困境。发达国家潜在的年均增长,在2001年至2007年是2.2%,但到2013年至2014年时,已跌至1.5%。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未来几年内,富裕国家的潜在经济增长会开始反弹,尽管反弹的力度并不大。而麻烦的好似,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或将是一个更为持久的衰退期。人口统计学的规律正在对某些新兴经济体产生负面影响:如中国的就业人口已在持续减少。当在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追赶生产的空间和范围持续变窄时,新兴国家的生产力增长也将减缓。
如此看来,经济的失望正逐渐演化成一个全球性事件。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