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地方金融改革在经历多年的热闹之后,当前进入了更尴尬的重新定位时期。长远来看,只寄希望特殊政策支持、或只靠自下而上的“单兵突进”,显然难以达到有效成果,只能带来更多地方金融资源的无序竞争。笔者认为,未来地方金改应向主线更集中、更强调市场主导、更突出制度建设、更重视结构优化、打破“诸侯经济”和“金融战国”格局等几个方面转变。
第一,为创新和完善地方金融服务功能,地方金改须从过去强调综合性金融改革转向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改革,聚焦到中央强调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等核心抓手上来。一方面,在地方金融弥补现有金融体系功能“短板”方面有突出成绩,主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居民消费与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以地方金融为催化剂,带动区域经济“走出去”并提升效率。
第二,在地方金改初期,由于市场机制缺位,更多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影响和保障,但随着国家市场机制建设与深化,地方金改已该回到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的道路上了。地方金改的目的是构造依靠制度规则保障、可持续运营、各方参与主体共赢的金融市场生态体系,而非过多依靠政策影响、行政干预和政府唱戏。对此,在推动地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不断弱化乃至消除行政性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另一方面,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标。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
第三,从“自下而上”的探索,转到以融入“自上而下”的顶层金融改革为主、以地方金融改革为补充的道路上。应该说,自下而上的地方金改探索,只是在转轨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由于金融要素的跨界性、流动性特征,要更好地优化配置,还需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为主,不能仅靠地方金改。自下而上的地方金改只有助于在特定时期探索国家金融改革的底线和微观基础,最终仍需要服务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并且形成上下互补的金融发展合力。
第四,将来地方金改应体现出以金融制度建设为主,金融要素建设为辅的原则。当前的地方金改,大多特别重视金融组织、产品和市场要素,因为这些能给地方带来“短期”、“有形”的利益。已有实践表明,按现有的地方金融发展衡量指标,制度层面的改革短期内难以带来显著变化,容易被各地所忽视,但这却是地方金改真正配合和助推自上而下改革的价值所在。因此,地方金改如果要凸显出新的生命力,就须关注制度性、规则性的中长期环境建设,尤其着力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在构建中间服务平台、服务规则、服务渠道等方面下工夫,进而为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支撑。
第五,由于现有金融体系的“存量改革”存在巨大阻力和困难,因此在地方金改初期往往会把重心放到“增量改革”上。随着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将来的地方金改思路应以结构优化为主,规模数量扩张为辅。因为,从当前的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总量等传统规模性指标来看,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在全球都已位居前列,但与此同时,却存在结构性的金融供求失衡,即还有大量金融供给短缺部门或主体。例如浙江就突出表现出了这一矛盾。浙江的金融业非常发达,从金融对实体部门整体上的融资支持规模来看,在全国都属于力度很高的,但却也存在如过度依赖债权性融资、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过度导致企业行为扭曲并存、类金融组织发展不够规范等问题。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很典型的。所以,地方金改在合理考虑数量指标的同时,更需关注优化地方金融结构和功能,多花心思挖掘和盘活现有的金融资源。
第六,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深入,就须真正实现生产要素和金融要素的自由流动。顺应这一趋势,未来地方金改更需由过去局限于行政区域内的、传统意义上的“地方”金融改革,逐渐转向适应产业的跨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化趋势、现代产业的网络化与智能化趋势上来,打破过去的“一地一域”的视角,配合国家经济金融发展战略的实施。具体来看,地方金改将来应实现以服务区内为主,着眼区外为辅。尤其在推动金改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其代表性企业的产业布局逐渐拓展到全国乃至海外,这也带来了特殊的金融需求。一则,在现有的地方发展模式与竞争格局下,服务于地方产业、企业、居民仍是地方金改的主要环节;二则,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区域化、一体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外向型地区的金改,就应跳出区域范畴,服务于本地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着眼于全国、全球的布局。
总之,赶紧从根本上转变思路,跳出“千篇一律”的路子,地方金改才有望为我国金融发展与改革书写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