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供过于求是我国本轮“通缩”趋势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需求,减少供给。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无助于解决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无助于国际市场的去产能,甚至会刺激国内产能进一步扩张。应对本轮“通缩预期”,需要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
⊙许 鑫
今年以来我国CPI持续低位运行,1月仅为0.8%,为五年来最低点,2月和3月略有回升,也只有1.4%;PPI更连续37个月为负。因此,无论专家、学者、官员,还是市场人士,对通货紧缩的担忧都在不断增强。央行2月28日下调利率,市场普遍认为是对通缩预期的应对措施。近来,已有多位经济学家撰文分析物价走势并提出避免通缩的建议。然而,这些讨论基本都着眼于国内,缺乏国际视角。笔者惊奇地发现,我国的CPI和PPI走势和美国、日本及欧盟有着一致的趋势。加入WTO13年后,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世界市场,因此很有必要从国际视角讨论中国的“通货紧缩”预期。
先来看PPI。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目前没有进入通货紧缩阶段。IMF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指消费者物价指数(一般用CPI表示)或GDP平减指数来衡量的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今年一季度我国CPI为1.3%,处于正向区间内且有回升迹象。真正令经济学家不安的是PPI,自2012年3月以来,我国PPI连续37个月为负值。美国、日本和欧洲的PPI同样呈现下降趋势。美国PPI自2011年7月开始出现下行趋势,2014年12月进入负值区间,目前已连续4个月为负。欧洲PPI自2012年1月后始终维持在0左右徘徊,其中一半的月份出现负值,2014年12月降至-1.00%以下,目前为-2.8%。日本PPI走势更复杂一些。2012年4月起,连续12个月为负值,但在安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自2013年4月转正并一路上涨,但在2014年6月后再次回到下降通道,今年1月为0.29%,2月略有回升也仅为0.68%。
再看CPI。我国CPI自2014年5月进入下行通道,一路降到上月的1.4%,其中1月为谷底,仅为0.8%。美国的CPI与此高度相似,自2014年5月的高点2.1以来不断下降,直至2015年3月的-0.1%,其中1月为-0.1%。欧洲显示出比我国更为严重的通缩趋势,CPI自2013年5月起就一路下滑,从彼时的1.6%降至2015年4月的0,在2014年12月后的4个月连续为负。唯一和我国CPI走势相悖的是日本,CPI在2012年6月后连续12个月为负,但之后走出负值区间一路上行,目前仍维持在2.3%的高位。
我国物价走势和国际主要经济体趋同,首先是因为一价率使所有可贸产品在全球的价格趋同。根据经济学的一般概念,相同产品应有相同的价格,这一定律在全球市场上也同样适用。以大宗商品为例,2013年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和国外主要交易所的相关性均在90%以上,工业属性较强的农产品期货如大豆、玉米等期货和国外主要交易所的相关性也在60%以上。一般认为,PPI中包括的成分绝大多数都是可贸产品。1996年后,人民币经常账户下可自由兑换,2002年我国加入WTO承诺削减关税,两者共同决定一价率必然会消除PPI中绝大部分产品境内外价格差异。与PPI相比,CPI成分中可贸产品的占比更低,由于服务消费无法进行国际贸易,我国对农产品的进出口也实行严格控制,因此CPI的国际趋同相对于PPI更弱一些。
其次,我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供求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供求决定价格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从宏观角度看,无论IS-LM模型还总供给-总需求模型都认为,宏观供求决定总体的物价走势。从实际情况来看,经济过热时一般通胀抬头,经济不景气时面临通缩风险。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经济融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需求角度来看,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以出口金额占GDP的比重来看,自1980年以来,该比例在不断提高,在2006年达到巅峰状态的35.87%,之后不断下滑,但2014年仍有22.61%。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最近一段时间价格大幅下降的石油、铁矿石为例,200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2012年达到58%,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最近几年均维持在50%至60%之间。因此,无论从需求还是供给来看,我国的通缩预期很大程度上是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高,服务业占比较低,而第二产业中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最终产品都是可贸产品,因此,我国经济受国际影响程度会超过服务业占比更高的发达国家。
从国际视角观察我国物价走势,笔者的结论是,第一,全球市场供过于求是中国本轮“通缩”趋势的根本原因,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解决“通缩预期”问题的效果有限。我国目前的“通缩预期”主要是源于国际市场供过于求,因此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需求,减少供给。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无助于解决国际市场的需求,也无助于国际市场的去产能,甚至会刺激国内产能进一步扩张。第二,应对本轮“通缩预期”,需要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
虽然名义上人民币汇率是盯住“一篮子”,但在实际操作中,人民币更多地盯住美元。由于最近一年美元不断走强,美元指数自2014年7月开始上涨,从80涨至目前的95左右。人民币则被动升值,据Wind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指标,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在这段时间内上涨了12%。在目前全球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升值使本已艰难的出口雪上加霜,今年1月出口呈现下跌趋势,增长率仅为3.3%。
(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