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路演回放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财富
  • A6:路演回放
  • A7:研究·市场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让监管法规拥抱技术与金融创新潮流
  • 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何以可能
  • “互联网+”引发的
    服务与技术变革
  • 宏观经济与股市
    或进入“跷跷板”时间
  •  
    2015年5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让监管法规拥抱技术与金融创新潮流
    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何以可能
    “互联网+”引发的
    服务与技术变革
    宏观经济与股市
    或进入“跷跷板”时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互联网+”引发的
    服务与技术变革
    2015-05-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剑洲

      □陆剑洲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关于”互联网+”的定义以及未来发展讨论层出不穷,但基本都围绕着互联网开始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那么对于如何改造,切入点和核心理念是什么,笔者觉得要从商业形态角度去规划。本文试图从”互联网+”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形态转变的角度去剖析,来解答”互联网+”的实质。

      从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影响层面,笔者将它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笔者称此阶段为互联网信息交互阶段,从最初互联网发展到搜索引擎服务,直至信息分类展示平台的建设。它将人们的信息获取成本和沟通成本降至最低,早期的电话普及也提高了信息利用价值,后续诞生了互联网沟通工具,更加完善了信息筛选渠道。

      这一阶段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需求得到了快速响应,隐性需求被快速爆发;企业迅速形成规模化,常规需求产品种类迅速增多,且实现了产品标准化。

      第二阶段:笔者称此阶段为互联网商品交易阶段,通过互联网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成本,B2B和B2C网站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和信用卡结算系统等交易工具蓬勃发展,几乎成为人人必备的应用服务。基于交易服务建立起了初步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个人创业成本也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这一阶段对于实体经济而言,需求被快速满足,产品迭代速度也飞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必须。由于用户更多的从互联网获得商品和其评价信息,互联网营销层出不穷,甚至渗透到了互联网应用的所有领域。商品从生产到流通的领域都实现了互联网标准化。这个阶段目前仍然还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随着商品货值的不断变大,安全管理以及人的意识转变需要过程来实现,但已进入发展的末期。

      第三阶段:笔者称此阶段为互联网服务(技术)交易阶段,通过互联网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和分工精细化;和商品交易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化工程的复杂性,虽然也夹杂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但是最终体现价值的核心在于服务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以可衡量的标准去评估服务的优劣,使用效果是服务验收的依据,而不是简单地商品指标。而且服务过程和验收过程远比商品交易的时间要长,甚至对于用户的需求来说服务的完成并非由一家实现,服务商之间的协作化生产成为常态。

      此阶段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潜在需求大量被激发出来,人们不仅要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成为需求的主体,因此个性化需求成为市场的推动力,且很难以社会化大生产来满足,个性化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增长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的快速消耗,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能效、环保、节能、健康成为新社会需求增长点,技术革新也围绕着这些点进行,并且以服务来推动技术进步成为各行业的发展方向。

      这一阶段最先从价值小、服务过程短、纯线上服务、服务商独立完成的需求开始,比如威客模式;之后向需求简单的线下服务模式进化,比如打车(出租车)市场;第三步开始涉足需求标准化、价值可衡量(通过标准树立)、服务过程较长、需要协作生产的领域,如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第四步进入需求多样化、服务过程较长、价值和需求相对应(结合标准和个性需求共同评价价值实现情况)、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如装修和软件众包行业;最后,服务交易将进入服务周期更长,技术要求更高的专项研发、工艺研究等领域。

      笔者认为第三阶段“互联网+”的核心是评价标准的建立和评估的公信力,使得交易得以从线下搬到线上;建立服务评价的标准,首先要对于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发起的企业要有一定的行业信用基础和技术积累。并且推动服务交易建立需要有一个社会引导过程,通过服务信息汇总、在线沟通、标准认可、在线交易、售后保障等步骤一步步实现,需要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除非采用像打车软件一样通过补贴去催熟市场,速度可以加快,但是投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而且在市场成熟前一旦停止就有可能被对手超越。因此对于互联网服务平台领域,笔者建议不要过分追求市场导入的速度,因为一旦引导错误,社会根据真实需求来重建秩序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近期,市场上盛行O2O(线下到线上)的创业,很多行业都开始尝试建立这样的平台,且大多以服务作为导入,应该说是验证了笔者五年前创业时的设想。但是这些O2O项目能否最终实现价值,关键还是对于服务评价标准的建立,以及服务机制的合理化(线下到线上的逐步增加,而不是一步到位)。

      当然,笔者认为不但需要建立评价标准,随着互联网服务交易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系统工程的长周期,金融工具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小型创业服务商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提供整体的服务,需要借助金融手段提高自己的现金流;服务需求者对于大额且长期的投资也需要金融杠杆。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现在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正好符合服务交易的需求,垂直领域“互联网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对接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变,它给我们所带来的不仅是更加自由化的市场,也将成为创业、创新和技术变革的推动者。

      (作者为上海淘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