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5:特别报道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特别报道
  • A3:私募
  • A4:私募
  • A5:私募
  • A6:私募
  • A7:私募
  • A8:私募
  • A9:私募
  • A10:基金·投资
  • A11:基金·焦点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视点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人物
  • 创业板指再创新高 私募大佬仍看好后市
  • 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 末日买卖
  •  
    2015年5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投资
    创业板指再创新高 私募大佬仍看好后市
    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末日买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末日买卖
    2015-05-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于斐

      

      乌云压顶,天崩地裂,世界命运岌岌可危,人类未来悬于一线,超级英雄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拯救地球于水火之中。嗯,一部平常的电影,一个平常的周末。

      在人类“花样作死”的问题上,这些年从观众到片商想象力惊人。无论是气候巨变,生化危机,还是外星人突袭,总之是殊途同归,世界末日似乎是免不了的。但要讲好一个故事没有反转必须不合格,所以在看似末日压顶的情形下,一般都有条神奇安全通道或是一群“外挂”的超级英雄。不得不提的事,超级英雄眼下越来越有高帅富的倾向,比如军工业世界首富钢铁侠,比如军工业隐形世界首富蝙蝠侠(具体排名尚存争议)。不难发现,未来的世界虽然山河动摇,但似乎有一种力量是永生的,资本穿越千百年终于全面统治了地球。虽然,下一秒就是末日。

      应该说,在末日电影的供应问题上,观众作为需求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家心满意足地坐在银幕前看着game over的历史性时刻,总归能降低反社会倾向。想想看,多少观众在看完《星际穿越》后,忽然暂时性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感怀于宇宙的博大。所以说,末日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麻醉剂,让普罗大众有一种轻飘飘的宿命感。1%和99%, so what ?到时候大家还不是一起面对小行星。 你我皆蝼蚁,何必认真呢?

      对于电影工业来说,一件不幸的事实是在科学家还在努力地帮编剧丰满剧情的时候,大部分社会学家似乎都已经彻底放弃。不管是小行星撞地球还是气候巨变,饥荒肆虐,社会体制似乎都没有任何变化。连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复仇者联盟也都需要神盾局保驾护航,然后决议还要经过政府高层审核。所以我极其期待看到王牌特工的续集,在各路高官都被爆了头之后,后续情节可该怎么发展啊?此外,乌托邦主义变得非常不受欢迎,众生平等?不不不,末日还没有降临不是吗?所以在饥饿游戏中,有中央集权,寡头经济;在雪国列车中,有计划经济的人造贫富差距;连在青少年动漫蜘蛛侠里,变异蜘蛛都是跨国公司供养的。在某些问题上,我们非常非常没有想象力。哪里有美好的未来?在诸多科幻片中,未来的层面单一的可怕:资本永生,阶级永生,官僚永生。而我们仅仅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素得以幸存。

      无论如何,于电影来说,末日篇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类型片总是大大有赚的。最近旅游业也开始对卖家的这种“健康”的趋向做文章了,Discover 杂志的特约记者 Linda Marsa就曾在文章中想象了一下公元 2200 年的世界。那时候,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 5 亿人口,急剧的气候变化改变了地球的承受能力,5 亿已经是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多人口数量。人类生活在英国科学家 James Lovelock 所称的北半球最远的“救生船”当中——曾经那里是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在的地方。末日将至,大家都变得很着急。于是, 宣传一个旅游景点的最好的噱头已经不是“见所未见”,而是“再不见就见不着了”。这些年,人们似乎享受一边狂欢一边多愁善感的分裂人生。

      正如业界所说:“过去人们喜欢追求第一个,现在人们感兴趣的是去看最后一个” 。毕竟,这才是真正的独一无二。

      冒险家的时代结束。今天,你我都是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