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QE政策迥然不同
可以形象地说,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的“保健品”,是在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条件下的适当调整;QE政策则是欧美经济的“急救药”,是央行对欧美经济的抢救。
□郭田勇 杨帆 贾宏晶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长期的调整期,各经济板块运行逐渐显示出差异和分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接续关键期。进入2015 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经济增长与预期目标相符。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形成之中,但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经济面临下行调整的压力,物价涨幅有所回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0%,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下行压力并未突破经济增长的底线预期,是对过去三十余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合理调整,与美国次贷危机后的经济迅速回落完全不同。
近期货币政策调整的现实意义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央行近来推出了包括“全面+定向”降准、降息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人民银行为增强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受到了部分国外媒体的曲解和过分解读,“中国央行即将开始实施宽松计划以支持政府债务置换”的论调一时间喧嚣尘上,由此论调部分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将继欧洲、日本等国之后成为“QE俱乐部”成员,准备对经济实施大规模强刺激手段。
这一论调严重脱离了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并未从本质上理解我国经济政策的真正用意。首先,全面的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是对经济运行状况的正常反应。一方面,在降准前,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处于异常的高位,严重地限制了货币创造功能的发挥,社会流动性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流畅,造成了市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性。因此,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保持稳健的基调,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近期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综合使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总量充裕,引导各种市场利率下行,促进实际利率维持基本稳定,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内来看,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洲市场利率水平长期保持在超低水平上,而我国则由于社会流动性的不足,利率水平不降反升,社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欧美经济逐渐复苏,加息预期不断增强,境内的国际资本有向境外回流的趋势,可能导致社会流动性进一步短缺。现在出口增速在大幅度下降,国际资本在大举撤离。虽然今年一季度对外贸易仍为顺差,但是外汇增速却为逆差,其中国际资本撤离是主因。外汇逆差导致外汇占款下降,广义货币M2的增速也随之降低,央行被动从市场收紧流动性,需要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进行对冲。在这个当口,央行采取其他手段向市场投放货币流动性是必要的。而最佳手段是降低准备金率,将由于过去外储增加导致被动发行货币而关进笼子里的流动性释放出来,从而有效弥补因外汇流入减少和市场主体持汇意愿变化形成的流动性缺口。
其次,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符合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布局。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2%,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活力的不足。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力仍然不足,而依靠传统的第一、二产业的增长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扶持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合理。基于此,人民银行采取定向降准的货币政策,在总量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调控体系,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期货币政策调整
是基于经济运行情况的常规反应
因此,人民银行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整是基于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战略转型需要所作出的常规反应。我国货币政策与QE政策有本质上的区别,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从货币政策工具的性质上讲,虽然世界各国央行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方面的规定各有不同,但从本质上讲,存款准备金率属于传统经典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应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常规性政策措施,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够进一步释放流动性,对实体经济进行刺激,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而所谓QE则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后所采用的,央行直接从金融市场购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中长期债券,压低长期利率、全面刺激经济增长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相比于央行在公开市场中对短期政府债券所进行的日常公开交易,QE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要庞大许多,而且周期也较长。
其次,从货币政策出现的时间背景上看,我国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产生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是央行基于我国近期外汇占款降低、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经济现实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考虑所主动采取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整仍有较大回旋空间。同时,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操作工具还有很多,诸如不同形式的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措施,始终在预定的政策目标范围内进行调整。总体上讲,央行仍然掌握着调节经济发展的主动权。QE政策则是次贷危机时欧美经济“非常态”的极端情况下,迫不得已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出现的时间背景方面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是为防止虚拟经济规模与增速远大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形成的泡沫进一步扰乱金融秩序、冲击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第三,从政策调控的目的角度上讲,当前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央行近期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环境,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流动性支持,是央行贯彻中央关于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而在QE政策下,中央银行对经济体实施的货币政策并非是微调,QE政策的调控目标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对经济实施的大规模强刺激手段,美、欧、日经济在先后进行了数轮QE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复苏。可以形象地说,中国近期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的“保健品”,是在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条件下的适当调整;QE政策则是欧美经济的“急救药”,是央行对欧美经济的抢救。
(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