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沪指再上4500点 创业板新高不断
  • 中国结算:打造解决投资者诉求的
    “高速公路”
  • 市场频现高分红阳光私募
  • 机构加仓次新股和新兴概念重组股
  • 深圳证监局:建立“四位一体”多元化
    投诉纠纷解决机制
  • 美联储纪要“明鸽暗鹰” 美元涨势不减
  • 行情或转向精细化运作阶段
  •  
    2015年5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沪指再上4500点 创业板新高不断
    中国结算:打造解决投资者诉求的
    “高速公路”
    市场频现高分红阳光私募
    机构加仓次新股和新兴概念重组股
    深圳证监局:建立“四位一体”多元化
    投诉纠纷解决机制
    美联储纪要“明鸽暗鹰” 美元涨势不减
    行情或转向精细化运作阶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加仓次新股和新兴概念重组股
    2015-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赵明超 ○编辑 于勇

      

      进入5月以来,大盘V型反转,创业板则扶摇直上。在新兴产业概念股中,次新股和收购重估股最为火爆,不少个股连续涨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此轮新兴概念股的上涨中,机构加仓成为股价上涨的主动力。

      本轮行情在4月底跃过4500点之后,5月初开始震荡下跌,部分中字头股票大幅下跌,在资金此消彼长的轮换中,创业板开始发飙。截至昨天,创业板指数已经上飙23.43%,其中涉及互联网新兴概念的收购重组股,以及在新经济环境下具有卡位优势或者数据支撑的个股,受到机构追捧。

      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在当前的市场飙涨环境中,资金寻找次新股和具有收购新兴产业的概念股。尽管部分概念股炒作氛围严重,但是相对于当前热度不减的创业板来说,危险的地方也是相对安全的,所以游资选择新兴概念股进行攻击,从最近两三个星期的市场表现看,追高进入的投资者依然回报惊人。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上市公司收购资产已经高达883次。通过收购新兴概念领域资产,让此前传统业务穿上新装后,受到资本市场追捧。以龙生股份为例,复牌以来已经上涨了10倍,5月份以来已经实现翻倍;长亮科技复牌以来涨幅也近3倍;部分具有新兴产业概念的上市公司,涨幅同样巨大。

      在南方某基金公司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市场火热,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概念股,此前对公司的估值体系已经失效,不少投资者依靠市梦率开始估值。在当前的市场中,部分短线操作高手可以博得较高的收益,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跟风炒作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

      沪上一家中型私募基金投资总监表示,牛市总是与泡沫共同存在的,在泡沫推高的市场中,上市公司发布收购战略,非常容易募集到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可以让优秀公司迅速成长起来,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泥沙俱下的市场中,选择优秀公司的难度也会加大不少,投资者需要注意其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