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首季弱开局不改美国经济整体走强大势
  • 中彩在线竟成私人牟利工具
  • 浏阳河酒
    “醉倒”上市路?
  • “万万”联手的战略远谋与现实羁绊
  • 围绕创业板的激争揭示了什么?
  •  
    2015年5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首季弱开局不改美国经济整体走强大势
    中彩在线竟成私人牟利工具
    浏阳河酒
    “醉倒”上市路?
    “万万”联手的战略远谋与现实羁绊
    围绕创业板的激争揭示了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季弱开局不改美国经济整体走强大势
    2015-05-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危机以来,每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的表现几乎都很差,这表明美国经济习惯于低开高走,今年应该也不例外。从美国经济未来运行的支撑力和可能变化来看,创新正在悄然提升全要素生产力,消费虽然表现乏力但并未形成惯性下滑大通道,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在通缩阴霾之下或将比预期更为宽松,而市场也加大了对美国政策层有意引导美元贬值的预期,随着大选的临近,奥巴马政府有较大冲动去做强复苏和就业,并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减轻国内压力。

      □程 实

      经济发展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危机之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行往往与主流预期背道而驰。经常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共识才刚形成,拐点就突然出现。这不,就在大多数人都已认同今年美国经济相对强势的时候,美国经济核心数据却大幅低于预期,一季度实际GDP季环比增长仅为0.2%,不仅较上一季度下滑2个百分点,还明显低于1947年以来3.26%的趋势水平和2008年以来1.24%的危机后水平。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也呈现弱势,从3月破百高点一路降至5月中旬的93。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坏的开始会否成为失败的一半?美国经济大好的复苏前景会不会因这个超预期的弱开局而变成泡影?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剖析一季度美国经济疲弱的真实性及其内在成因,结合各类政治经济要素,思考美国经济未来运行的支撑力度和可能变化。

      先看美国经济第一季度羸弱数据的内在结构。利用笔者构建的测算方法,在实际GDP增长率中剔除掉库存变化、进出口和政府支出三大波动性要素的贡献后,一季度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0.86%,不仅低于2.7%的历史趋势水平,还低于1.04%的危机后平均水平,并创2009年四季度以来最低值。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尽管一季度0.2%的经济增速高于去年及2011年一季度的-2.1%和-1.5%,但后两个季度的内生增长动力都高于今年一季度。可见,今年美国经济的弱开局是真实的,并可以说是本轮复苏以来表现最差的季度。

      经济表现如此之差,增长引擎肯定全面哑火。消费主引擎的增长贡献为1.31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1.67个百分点,虽然低于2.09个百分点的历史均值,但好在还是高于1.04个百分点的危机后均值,而且仅是近5个季度最低。投资引擎表现略差些,增长贡献为0.34个百分点,低于0.7个百分点的历史均值,但高于0.13个百分点的危机后均值;不过,如若剔除库存变化,一季度投资贡献将下降到-0.4个百分点,低于0.62的历史均值和0.05的危机后均值,并创近24个季度最低。表现最差的是贸易引擎,这对美国经济最无关痛痒的动力来源(历史增长贡献仅为-0.1),如今却造成了沉重打击,给经济增长带来了1.25个百分点的拖累。

      增长引擎分析说明,美国经济弱开局的重要成因是外需和内需双向萎靡。更进一步,从全球角度看,一方面,复苏利益从汇率升值国向贬值国转移,美元一季度持续升值带来巨大拖累;另一方面,复苏利益从低油价受损国向受益国转移,虽然美国作为石油进口国受到低油价的些许提振,但作为新能源产业大国,美国受到新能源替代效应减弱的冲击,这种短期冲击甚至比能源成本下降的渐进受益更强烈。两种再分配效应将美国经济复苏利益向欧日输送,形成了近期全球经济复苏的“平均化”态势。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美国经济是低开低走,还是低开高走?我以为,后者概率大很多。原因有六:

      其一,弱开局是一种危机后现象。通过数据测试,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危机以来,每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的表现几乎都很差。2007年至2015年,每个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平均下降1.98个百分点,而1948年至2015年,每个第一季度是平均上升0.53个百分点。考虑到数据经过季节调整,出现这种规律很难解释,但至少这个规律表明,美国经济习惯于低开高走,今年应该也不例外。

      其二,创新正在悄然提升美国全要素生产力。一季度还有一些细节数据保有亮点,最突出的是,知识产权投资季环比年率增长5.8%,高于历史平均的4.83%和危机后平均的-0.56%,连续三个季度正增长,此前14个季度则有连续13个季度是负增长。一季度知识产权投资给经济增长带来0.3个百分点的贡献,高于历史平均的0.14和危机后平均的0.12。

      其三,消费虽然表现乏力,但也不算完全脱力,并未形成惯性下滑的大通道。消费增长可持续性取决于居民收入、消费者信心两个因素,而这两方面数据表现都较为乐观。一季度,美国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季环比年率增长5.47%,增速不仅较上季度提升2.67个百分点,还高于2.2%的历史均速和0.85%的危机后均速; 4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5.9,创2005年7月以来新高。

      其四,潜在通缩危险加大了货币宽松倾向。由于低油价,且总需求下滑,美国物价面临着双重下降压力,今年前三个月CPI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2%、-0.1%和0%,2009年10月以来首次出现非正数据,虽然剔除掉能源价格影响后,同期核心CPI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6%、1.7%和1.8%,但绝对通缩压力依旧存在。此外,3月 PPI同比增幅为-3.3%,连续第4个月出现负值,表明生产领域的通缩压力也在逐渐扩散。通缩阴霾之下,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取向上将比预期更为宽松,近期加息的可能性大降。这种宽松倾向将给实体经济后续复苏创造更好的货币环境。

      其五,美元升值造成的增长拖累有望减轻。自二季度以来,美元指数已呈现高位下降态势,而美国国内对强势美元的非议也日趋激烈。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美联储却对美元 “三缄其口”,这反而加大了市场对美国政策层有意引导美元贬值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存在较大的自我实现力量。

      其六,政治周期临近将提振短期经济。今年是美国大选前的关键年,而且明年大选注定将诞生一位新总统,政治周期临近的影响将渐趋强烈。奥巴马政府存在较大冲动去做强复苏和就业,并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减轻国内压力。

      综合各类因素,如果美国经济低开高高,相比预期,美国货币政策取向将更趋宽松、汇率政策选择将更趋弱势、贸易政策选择将更趋保守。对我国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国际市场波动性将显著加大,美国在全球利益博弈中的攻击性将潜在提升。唯有保有增长动力,坚定改革决心,挖掘创新潜力,中国经济才能在复杂行驶中平稳前行。

      (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