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9:艺术资产
  • 10:评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互联网金融再创新
    “微粒贷”引爆万亿消费金融蓝海
  • 基金互认与“中国声音”
  • 牛市笔记
  •  
    2015年5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互联网金融再创新
    “微粒贷”引爆万亿消费金融蓝海
    基金互认与“中国声音”
    牛市笔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互认与“中国声音”
    2015-05-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宏文

      

      周末基金业界有一件大事,就是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决定开展“内地与香港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互认工作”。这件事情预计将对两地的资产管理行业和股市运行状态都将产生深远而重要影响,

      首先,基金互认是啥呢?

      “基金互认”是指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通过基金互认,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内地及香港基金按照法定程序获得认可或许可在对方市场向公众投资者进行销售。也就说,香港注册的优秀基金有望在内地公开募集,同理,在内地注册监管的优秀基金也有望进入香港市场,并由此进入香港内庞大离岸外资的视野。

      其次,基金互认的规模和时间节点如何?

      经国务院批准,内地与香港公募基金互认的投资额度是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的使用及分配将按照国家外汇局的有关规定执行。而基金互认的正式实施时间为2015年7月1日。

      其三,新政将会涉及多少基金呢?

      按照标准,在内地或香港注册成立1年以上的常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及指数型(含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外币),且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可在另一地销售。根据初步测算,符合上述互认标准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4年底),内地基金有850只左右(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5年一季度末)。

      厘清上述三个方面后,基金互认的市场和行业影响也呼之欲出。

      首先,基金互认无疑将加速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资本的双向流动,并进而推动内地市场国际化。

      从对资本的意义而言,基金互认和沪港通、深港通的意义比较接近。两者都将进一步拓宽本地资金和对方市场的链接(尤其是考虑,基金互认的对象明确为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基金)。其中的差别是,具备参与沪港通资格的两地投资者必须拥有一定时间的投资经历和资本门槛,且只能投资一定比例的股票。而通过基金互认,预计两地所有普通投资者都将有机会参与到对方市场的绝大多数股票和债券的投资。

      当然,鉴于这种方式是间接的,基金互认造就的市场影响也更加源远流长。也就是说,上一轮沪港通曾经造就的股市效应,有望在今年7月之前的某一个时刻,小小地重演一下,并持续地发酵起来。

      其次,基金互认无疑将推动两地资产管理行业的优胜劣汰,并推动内地基金吸收海外市场资金的脚步。从投资规律上说,基金互认是两地资产管理行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融通,这必将会推动行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宽两地优秀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潜力。从短期来看,内地基金的海外市场有望进一步拓展。

      其三,两地资本的进一步打通不仅将推动内地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将有望把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散播出去。“中国声音”、“中国估值”有望就此开始踏上影响海外的征途。

      从长期规律来说,坐拥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母市场之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以及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的影响力,必然将在某一个时刻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声音和中国符号乃至中国估值,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通过一两个政策、一两条“中国大妈”的新闻而已。

      而这个进程或许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其一是中国市场自身不断累积的规模和执业能力,其二是中国市场向海外开放的程度,其三是中国资本和中国上市公司进入海外市场和行业的规模和速度。在过去十多年,市场已经基本完成第一个要素之后,基金互认将在某一个角度推动第二个和第三个要素的加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