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上证观察家
  • A3:评论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专栏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把准上海在全球分工光谱中的战略定位
  • 移动应用成个人信息泄露新“灾区”
  • 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转型的“深圳样本”
  • 放下心中的贪婪
  • 如何认定
    “利用天价标杆股影响估值的联合操纵”
  •  
    2015年5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评论
    把准上海在全球分工光谱中的战略定位
    移动应用成个人信息泄露新“灾区”
    土地财政向税收财政转型的“深圳样本”
    放下心中的贪婪
    如何认定
    “利用天价标杆股影响估值的联合操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把准上海在全球分工光谱中的战略定位
    2015-05-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海从来不缺营商禀赋,亦不缺创新冲动,而是欠缺能将上述要素激活的生态环境。在多年积累的综合性领先优势有所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的关键时期,上海应前瞻性踏准国家在打造产业与资本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演变脉搏,在四个区域维度上深耕核心竞争力:整固在长三角的核心引领地位,夯实在全国的战略产业运营中心地位,升格在亚太经济版图的锚角色,进而成为中国积极主导全球顶层分工的战略支点。这个时间跨度,大概需要30年。

      □章玉贵

      在上海的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周期切换、战略转型升级遭遇瓶颈的微妙时间窗口,上海市委日前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讨论稿)》(以下简称“22条意见”),可谓正逢其时。

      梳理“22条意见”的具体内容和有关制度改革与创新安排,这是上海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经历6年多的经济徘徊之后,因应全球产业与科技变革新趋势,力图通过启动科技这一经济增长中的核心要素改革,结合上海在金融市场、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服务优势,锻造上海在21世纪的技术“新边疆”,进而形成只有超级城市才能提供的新地理力学,力争打造全球经济与金融版图的“纽伦沪”格局的一盘大棋。

      只是,上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不缺战略发展规划,无论是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建设,还是后来逐步凝练的“两个中心”战略布局,乃至今天提出的“全球科创中心”战略规划,无不都是上海在不同时期给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图景。但在具体贯彻和落实过程中,诸多约束条件却不时推迟着相关愿景的实现。如今,随着周边省市以及深圳等指标性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上海尽管经济增长质量上依然在全国保持着一定的领先地位,但原先拥有的先行发展优势正在减弱,经济增长动力与活力明显不足。

      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号召力、竞争力的国际大城市,上海在人口、区域、战略位置、经济实力等方面已位居全球前列,有其特有的魅力,可是在科技竞争力上,不谈国际比较,就是与国内其他同类城市相比,也没有显著优势,甚至在不少方面,还可以说处于劣势。最突出的是互联网,我国最知名互联网企业,多数都没在上海落户,上海更找不到华为这样真正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创新性企业。这不能不说是大上海的遗憾,或者说是上海的一大软肋。有论者甚至评价上海是个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城市。而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会被互联网所左右,已是无可争议的大趋势。放眼全球,上海在全球经济坐标系中尽管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纽约、伦敦等有着全球经济、科技和教育资源配置权的超级城市,依然握有太多相较于上海的领先优势,哪怕是东京,也是上海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坐标。上海当然不能再失去绝佳的发展机会,也不允许再失去这样的机会。

      因此,今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先后与腾讯、阿里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互联网+”战略落地,力图借助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这种情形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尽管严格意义上说,阿里和腾讯并非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战略性企业,但其所代表的对中国相对内敛文化惯性的解放,以及所体现的敢于冒险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性思维,却正是如今的上海最为缺乏的。

      地方政府与一个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尽管彰显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担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当扮演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创新性社会环境主角的政府,在不断扩充自身的行为边界,反过来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普通市场主体的创新冲动。不错,无论纽约,伦敦还是东京、新加坡,就城市本身而言,当然需要前瞻性的战略发展规划,新加坡最近30年在全球贸易、航运和金融价值链的成功升级就是实例。但是,从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政府不要试图证明其所指定的发展规划要比市场逻辑演变更具前瞻性,即使是最强大的政府,即使是看起来非常有效的宏观决策,最多也只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推手,而非内生性动力。如果没有市场参与主体广泛的行为自觉,即便政府向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领域投入上千亿元,其边际产出效率也未必符合原先预期。

      说实话,上海的科技和教育竞争力之所以落后于北京甚至江苏等地,就与上述这种固化管理思维密切相关。是的,复旦、交大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近几年有了显著提升,但整体而言,上海要成为中国的“硅谷”说易行难。上海的顶尖高校与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的差距,并非仅表现在科研经费和显性科研成果数量上,而是孕育这些科研成果所需要的“积极不干预”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要想培育出苹果、谷歌、英特尔、思科、惠普、朗讯等融超前科技和生产为一体的超级企业,最需要的恐怕不是政府提供多少投入,而是政府如何做好幕后工作,创造适宜的环境。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次“22条意见”中有关培育科创中心发展环境的政策支持尤为重要。上海从来不缺营商禀赋,亦不缺创新冲动,而是欠缺能将上述要素激活的生态环境。上海所需要的,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高效有序的服务意识,更需要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对发展创新性产业的高度认同感、浓郁的创新氛围以及无时不在的风险防范意识。一个缺乏市场发育和充分竞争的城市,即便政府干预与管理水平再强,恐怕也难以实现经济、金融和科技中心的梦想。

      当下,全球科技的发展正在发生不以政府规划为指标参照的变化,一些研发实力强大的超级企业以及现在看起来小微但紧密对接技术与市场变化趋势的创新性企业,其在跨产业整合方面的延伸能力,其对人类未来消费体验的前瞻性研发和测试,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全球科技和产业变迁趋势。从历史的坐标来看,微软当年的突破式创新和如今的相对衰落,苹果的颠覆性革命和如今的趋于守成,都提供了很好的镜鉴。如果谷歌的产业延伸步伐大幅放缓,说明这家高科技企业正在走下坡路。但只要创新氛围和配套支持环境持续改善,下一个苹果和谷歌的横空出世根本不是问题。

      就上海而言,在多年积累的综合性领先优势有所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在培育的关键时期,尤须前瞻性踏准国家在打造产业与资本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演变脉搏,在以下四个区域维度上深耕核心竞争力:整固在长三角的核心引领地位,夯实在全国的战略产业运营中心地位,升格在亚太经济版图的锚角色,进而成为中国积极主导全球顶层分工的战略支点。笔者估计,这个时间跨度,大概需要30年。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