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交易所是衡量一个保险市场是否发达的显著标志,将推动形成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保险圈人士冀盼上海保交所能在年内获批
□上海保交所筹备小组由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联合推动,主要牵头人为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助理朱仲群,由其担任筹建方案研究设计小组组长一职
⊙记者 黄蕾 ○编辑 颜剑
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保险交易所的筹备情况一直为外界所关注。记者获悉,历经多年研究论证阶段后,上海保交所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进入关键期,已递交申报方案。保险圈人士纷纷冀盼,上海保交所能在年内获批。
目前,上海已经具有股票、期货、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独缺保险交易。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早在2010年就正式提出要筹备保险交易所。但与现存证券、期货、黄金、大宗商品等交易所不同,保险交易所无法完全脱离有形市场。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保险交易所是虚拟交易与实体服务相结合、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数据测算与人为判断相结合的场所。
“筹备进入加速期,方案已经上报,希望年内有实质进展的消息。”据上海保险业人士透露,上海保交所筹备小组由上海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联合推动,主要牵头人为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助理朱仲群,由其担任保交所筹建方案研究设计小组组长一职,此人拥有丰富的银行及保险管理经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保险交易所是衡量一个保险市场是否发达的显著标志,本质上是一种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制度创新,能够重构保险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制度效应,从而创造市场和促进发展。
记者与多位保险业人士交流后了解到,全球保险交易所有多种模式,主要起源于英国和美国。但并非所有的保险交易所都是成功的。“1688年从一家咖啡馆起家的劳合社,被公认是保险交易所的起源,但美国此后模仿劳合社设立的纽约保险交易所,‘寿命’却不足20年,最后以歇业清算收场。所以要充分调研论证,不能轻易照搬复制。”一位保险业资深专家如是感叹。
对于上海保交所的具体框架,监管部门始终讳莫如深,仅表示过“经过广泛调研、论证,汲取了国内国际保险经验”。据熟悉国际保险市场的业内人士介绍,保险交易所一般包括以下要素:交易内容主要是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健康险及再保险;交易主体包括符合会员资格的承保人和存在特定保险需求的投保人;交易场所则具备固定的交易地点和网址;交易服务包括保险经纪、保险公估、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公司和网络。
无论最终获批的上海保交所是以何种方案落地,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上海保交所成立后,将发挥上海保险市场辐射全国、衔接国际的中枢作用。因为设立保交所能够吸引国内外保险资本和技术,产生集聚作用,无疑将增强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保险业人士预计,上海保交所成立后,将在多个方面深度影响保险市场。立竿见影的体现可能是,集聚更多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特长的新型保险主体,如航运保险、再保险等专业公司及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中介机构。从欧美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保险交易所是吸引国际高端保险机构、试点培育新型保险机构的有效场所。
其次,将推动形成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成为巨灾保险发展的重要载体。另外,鉴于保交所市场化、专业化平台的特质,有望推动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业内人士预计,“有可能今后在上海保交所,可以为投保人提供一些量身定做的保险产品。”
对于上海保交所的筹备进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等相关机构均抱以高度关注,跃跃欲试的姿态难掩。“除产品创新之外,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交易规则方面的创新。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的保险交易所都有一套有竞争力的交易规则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