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广告
  • A6:专版
  • A7:数据·图表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
    工业生态产业链
  • 资本市场是中国制造驱动力
  •  
    2015年6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
    工业生态产业链
    资本市场是中国制造驱动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资本市场是中国制造驱动力
    2015-06-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 胡 权

      ■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和创业不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需要的资本巨大,动辄几个亿甚至于几百亿的投入,这不是一般的VC可以承担的,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资本体系。目前国家考虑从资本制度上提供疏通渠道,也正是解决工业4.0时代资本需求的实际方案。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英国的伦敦交易所就一直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可以认为,资本市场一直与工业革命并存,相互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主要是以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技术核心,实现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的新工业价值生态,这三个阶段体现了工业4.0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工业4.0定义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

      正本清源说工业4.0概念

      目前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成为媒体和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工业4.0主要来自德国,考虑到语言和专业限制,大多难以深入理解德国工业4.0概念和体系。

      在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之前,大家公认的几次工业革命是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还无一个公认的结论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哈佛商业历史学家钱德勒曾经在《信息改变美国》中表示,想把这本书的名称定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见钱德勒是认同把信息时代定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

      对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对应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按照德国相关机构发布的资料显示,工业4.0主要是以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技术核心,实现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的新工业价值生态,这三个阶段体现了工业4.0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封闭到开放以及现在到未来的基本特征。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工业4.0定义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三个高度化标准)。

      与工业3.0不同,工业4.0拥有一个新的词汇——高度网络化,这实际上是给传统的制造业添加了互联网的基因。虽然CPS最早由美国于2006年提出,但由于德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比较大,而美国在化工、电子工业等领域的优势明显,CPS是智能设备跟智能产品之间的网络化连接,同时也是基于嵌入式系统发展而来的,德国在嵌入式系统方面拥有领先地位,因此,德国工业4.0体系采用CPS作为技术核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工业4.0的技术核心CPS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词汇,但它的技术基础一点也不陌生,例如传感器、物联网、工业无线网、工业大数据等等,这些新兴词汇结合到传统的IT应用(诸如PLM、CAD、MES、ERP、SCM、OA等),就形成了具有实际意义的CPS系统。由于各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可能不统一,要实现真正适用的CPS系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系统的管理也会非常复杂。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工业4.0不仅仅在技术上有创新之处,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也值得读者关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制造业服务化,在工业4.0体系中被称为服务互联网(Internet of Services, IoS)。

      传统工业产品的交付一般是一次性的,也就是买家购买了产品之后,一般不需要卖家提供更多的服务,大部分需要卖家提供服务的时候都是维修故障。在工业4.0时代,卖家交付给买家的产品是具有智能的,它可以不断记录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情况,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厂家,厂家可以根据使用情况提供更多的服务,这样,企业就实现了新的价值创造,这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为工业制造构建新的资本体系

      作为历次工业革命发展核心驱动力之一的资本,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需要引起中国企业足够的重视。目前我们还处于工业4.0时代的初期,也就是工业4.0技术应用的大爆炸的前期,虽然有大量的金融资本不断介入,但生产资本还比较缺乏,技术的应用模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

      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和创业不同,工业制造领域的创新需要的资本显然非常巨大(与消费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几百万投资相比),动辄几个亿甚至于几百亿的投入,这不是一般的VC可以承担的,这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资本体系。目前国家考虑从资本制度上提供疏通渠道,也正是为了解决工业4.0时代资本需求的实际方案。

      对于已经上市或在三板的企业来讲,已经具有融资渠道和能力,可以通过针对工业4.0领域的创新获得较好的估值,并利用增发等手段获得扩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己对工业4.0的深入理解,收购一些可以满足自己未来竞争优势的创新企业。实际上,这也是资本驱动力在工业革命以来的重要作用,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英国的伦敦交易所就一直扮演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认为,资本市场一直与工业革命并存,相互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工业4.0时代的机会不仅仅属于已经上市的企业,一些有野心的企业家可能拥有更大的机会,那就是开创一个新领域的机会。如同当时个人电脑产生的初期,传统的诸如IBM是无法想象个人电脑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存在,因此也就错过了提供个人软件或部件(诸如CPU等)的机会。当时拥有远见的年轻人比尔·盖茨投身个人软件领域,成为IT时代的翘楚,也不过是在20多年前发生的创业故事。

      在工业4.0领域,肯定会产生一些跟传统工厂不同的价值创造体系。通过生产制造的确可以产生价值,但在可能的未来,也许会在服务互联网产生一些工业4.0企业,这种企业多半不会是诸如百度、阿里和腾讯一类的互联网企业,它可能会对生产制造有很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理解消费互联网在新工业价值生态中的定位,从而改变工业4.0时代的竞争规则,这样的企业家肯定会出现。

      

      中国制造的工业4.0挑战与机会

      中国制造业在近三十年发展迅速,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极。但是,在中低端为主的中国制造转向中高端为主的中国创造过程中,中国企业家遇见的困难大大超出了想象。事实上,从工业革命的历史来看,人口红利的确可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便利,但仅仅依赖人口红利,显然无法促进其产业升级换代。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挑战,它们所能够获得发展机会也许要远远大于其挑战。笔者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机会是我们发展的最大优势。走在工业4.0前沿的德国,其领土面积不过相当于两个广东,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高,而中国领土面积就与整个欧洲近乎等同,内部市场就足以支持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一个“洲际”市场,加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区,中国的市场有着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才有现在拿“市场换技术”的优势。

      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当产业的触角伸向国外,仅仅依靠庞大的市场是不够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核心技术支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带一路”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而中国制造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可变现的价值。

      不仅如此,中国制造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通过创新思维,把劣势变为优势。从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来看,总体表现为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些不足可能还会发展成为一个优势。笔者认为弯道超车是存在的,至少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中国制造业大多数停留在工业2.0的阶段,甚至有一些还停留在工业1.0的范畴。我们有机会在前瞻性地看到工业4.0的发展方向后,夯实基础,借鉴国外工业发展的经验,快速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

      笔者认为,2015年是工业4.0时代的元年,在未来十年时间,中国制造将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工业4.0理念的指引下,成功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其中,中国资本市场也将孕育巨大的投资机会,中国投资人也将从中分享中国制造的发展机会。

      (作者系工业4.0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