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市场缘何会对“双降”利好不领情
  • A股卷起史上最猛减持大潮
  • 悬崖边上的欧元区
  • 投资者保护:“去杠杆化”的考验
  • 央行此时紧急“双降”的经济逻辑
  •  
    2015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市场缘何会对“双降”利好不领情
    A股卷起史上最猛减持大潮
    悬崖边上的欧元区
    投资者保护:“去杠杆化”的考验
    央行此时紧急“双降”的经济逻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此时紧急“双降”的经济逻辑
    2015-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赵 晓

      

      降息、降准双管齐下,从历史上看并不多见。央行此次出手的逻辑亟须细细解读。

      单从资本市场数据和往常惯例上看,此次双降有些令人意外。首先,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情况是社会流动性偏向宽松,5月末M2余额同比增速为10.8%,超过同期GDP的增速。更重要的是,当前银行存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35%,市场并没有很大的降准降息诉求。此外,上周四央行再度重启逆回购,中标利率从3.35%降至2.70%,按惯例,通过其他货币工具提供流动性之后,不会立即降准降息,大概率是会等到7月中旬沪深上市公司半年报公布时,根据具体资本市场情况做相应调整。央行为何如此急迫地打出这记组合拳呢?

      表面原因是近期沪深股市非正常的凶猛下跌行情在倒逼宽松货币政策加速,而本质原因则是国内经济运行压力有增无减,经济转型迫在眉睫,需要相关政策的刺激和引导。当这两种利益诉求叠加在一起时,央行出台此次政策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了。

      先来看眼前的股市,如果此次央行不出利好,本周股市继续延续悲观情绪,继续惯性下跌概率极大,若大盘下跌5%,很大一批私募基金通过信托募集的资金面临风险。信托的资金基本来自银行,一旦他们被强制平仓,资金规模可能达到千亿级别,千亿资金在如此惶恐的市场氛围下,很快就会出现上周五那样的大面积跌停板。“大面积跌停”之后,又将会刺激公募基金赎回,一旦公募基金赎回又要抛出大量股票,大盘跌停将陷入死循环,后果实在很难想象。再从技术形态上来分析,大家都知道在股市上120日线的重要性,目前的K线已经击穿90日线,下一个重要支撑位就是120日线,120日线一旦击破,技术派统统离场,则意味着牛市终结。上周五大盘点位是4192点,120日线的点位是3913点,且正在上行,如果没有政策支撑,按照惯性下跌,顶多周二就会击穿此点,后果同样是牛熊转换。可以想见,这样的打击,其市值损失将是巨大的。

      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这轮牛市就该在这结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轮牛市的口号是慢牛,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之前、国企改革成功之前、沪深股市全面对外资开放之前,不能轻易谈论牛市的完结。综合来看,降息或者降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燃眉之急的方法。

      当然,股市行情暴跌只是诱发此次双降的表面原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对于经济向好的诉求。看前段时间公布的中国经济“春季报”: GDP增速创下6年以来最低,经济形势走势再次成了人们热议的热门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但根据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底线问题”以及各个部门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市场容忍的经济增长下线即为7%,且根据相关权威部门测算,我国现阶段要保障每年增加1000万城镇就业人口,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当GDP降到7%以下时,就业将出问题。再就是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长远目标,今后几年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 6.9% 以上。所以,种种考量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跌破 7% 的“底线”是不允许的。因此,为了缓解经济运行压力,确保超过增长底线,通过双降等政策刺激经济就不难理解。

      简而言之,央行此次出手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稳市场,二是促经济。那么时隔7年的“双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双丰收”呢?首先来看“双降”对于稳定市场的效果。证券市场上盛行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此次“双降”最大的利好就是反映出政府给予市场的明确积极信号,这将极大鼓舞市场信心,无论行情会怎样反复,其提振市场的作用终究会显现出来。其次来看“双降”对于促经济、调结构的效果。此次双降将释放市场约4700亿的流动资金,而且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加上5月各项经济数据向好,“双降”助推中国经济短期内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赵晓系知名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