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公募定增基金的热销与投资选择
  • 换个视角看期限利差
  • 市场深幅回调 抗跌基金优势渐显
  • 股市急跌 银行理财吸引力再现
  •  
    2015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公募定增基金的热销与投资选择
    换个视角看期限利差
    市场深幅回调 抗跌基金优势渐显
    股市急跌 银行理财吸引力再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急跌 银行理财吸引力再现
    2015-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于勇

      

      A股市场的连续大跌,在让市场信心严重受挫的同时,也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对比之下,固定收益类产品暂时显现出优势,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在月末、季末时期收益率小幅攀升,对于部分稳健型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显现。

      6%收益产品再度密集出现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上周(2015年6月20日至2015年6月26日)共有56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5.13%。其中,有20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占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3.51%;有13款产品来自城市商业银行,6款产品来自股份制银行,1款产品来自农村商业银行。

      统计还显示,上周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为锦州银行发行的“"7777理财"创富065期365天人民币理财产品CF2015QX065365D” ,预期收益率为6.3%, 投资期限为365天,投资起点为5万元。

      收益率攀升 吸引力重现

      除了6%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再度密集出现,从各商业银行产品收益情况来看,除股份制商业银行外,上周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均较前一周有所上升。

      分期限类型统计,上周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前一周均有所上升,其中短期一个月以内和长期一年以上的理财产品收益增长较多。

      此外,上周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前一周有所下降,但平均预期收益率较前一周小幅提升。对此,银率网分析师指出,受假期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下降在情理之中,平均预期收益的小幅攀升则与市场此前的预测基本吻合。

      由于银行受年中考核等因素影响,会小幅提高理财产品收益来稳存款和揽储,但不会出现往年的大幅波动。这主要是因为今年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又加上央行在上周四实施逆回购350亿,为银行注入了短期流动性。

      而银行理财在关键时点的小幅变化是央行愿意看到的,它符合央行熨平货币市场波动的预期。银率网分析师认为,在流动性依然充裕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总体趋势还是以下降为主,投资者如果不考虑流动性,可抓住阶段性机会,购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锁定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