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上证观察家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设立平准基金还需长远谋划
  • 建立应对资本市场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
  • 睡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竟成奢望
  • 尽力激活经济增长动能是当前重大命题
  • 当下楼市
    与股市的关系
  •  
    2015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评论
    设立平准基金还需长远谋划
    建立应对资本市场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
    睡个好觉对很多人来说竟成奢望
    尽力激活经济增长动能是当前重大命题
    当下楼市
    与股市的关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设立平准基金还需长远谋划
    2015-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熊锦秋

      

      上周日晚证监会发布消息称,央行将协助通过多种形式给予“证金公司”流动性支持,有人认为 “证金公司+央行流动性”是“中国版”平准基金。笔者认为,这并非真正意义的平准基金,要推出平准基金还需长远谋划。

      所谓平准基金,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来熨平股市非理性波动;显然,平准基金需要直接参与市场操作才能完成“平准”职责。而证金公司是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提供转融资和转融券服务,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市场买卖,即使市场暴跌,证金公司为了转融券业务或许少量在市场操作买入股票,但它的资金更多是为证券公司提供“炮弹”,证券公司可能将其用于自营、也可能借给投资者客户,因此“证金公司+央行流动性”难言平准基金。

      此次21家证券公司联手出资1200亿元用于购买蓝筹ETF的托市举措,有点接近平准基金,这样操作是对路子的。之前一些投资者热追炒题材概念,这些股票已经不谈市盈率、市梦率,而改谈“市胆率”,人有多大胆、股有多高价,股票可连续几十个涨停,远远偏离内在价值,现在这些股票下跌,某种程度上属于价值回归;即使跌到现在,很多股票相对于底位仍然涨幅巨大,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仍有90多倍,风险仍待释放,若让托市资金来买进这些股票,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今年以来蓝筹股涨幅较小,投资价值凸显,因此证券公司出手护盘蓝筹股师出有名;而且由市场主体出资护盘,比公共资金护盘也更公平合理,其产生的市场风险也由证券公司承担,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也是券商在拯救自己。

      另外,汇金以及社保基金,其实也可充当平准基金的角色,只是,汇金仅局限于投资重点金融企业,并不投资其他行业,且银行股等价格一般并没有大起大伏,汇金的“平准”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而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一般委托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但由于基金治理制度缺陷,一些公募基金并没有显现出专业投资者水平,倒是让社保基金投资组合跟随概念热点随波逐流炒作;比如,按规定社保基金投资需要遵守“安全性”原则,但社保基金却早已参与到高风险的创业板等市场,包括一些“妖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也有社保基金身影,所以,社保基金对市场的“平准”功能也没有发挥。汇金和社保基金,还远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

      无论暴涨暴跌,对市场和投资者都有害,容易引发财富不公平再分配,因而,为了熨平股市的非理性波动,A股市场设立真正意义上的平准基金,也确实是需要考虑的选项。但要设立平准基金,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比如,资金从哪里来,由谁来操盘,平准基金以维护市场稳定为目的、是否也要兼顾盈利,怎样操作才不会过度干扰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如何防止平准基金利益输送,等等。这些问题绝非一时半会就能弄清楚,有的甚至需要长时间论证,因此,即便要设立平准基金,也不应是目前,不能仓促行事。

      我国台湾地区设立的“国安基金”有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国安基金”2000年设立,设有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由11至l3名委员处理重大决策,主要功能就是干预股市,“国安基金”操作时本着来无影去无踪的原则,以期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投资标的主要是台湾50成分股,主要是权重股、绩优股。但“国安基金”逢低便入场,也造成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减弱和依赖心理,影响和干扰了市场正常机制发挥作用。

      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A股市场可以成立10000亿元左右的平准基金,钱由每年政府收取的股票交易印花税转入,连续累积5年;成立管理委员会,决定基金重大决策;每半年向公众公布运作报告,接受全社会监督。平准基金投资标的,必须是市盈率和市净率低于一定水平的个股,运作目的除了稳定市场外,尤须防范风险。平准基金在实施操作时,应该本着来无影、去无踪的原则,防止对市场和其他投资者造成干扰。当然,即使设立平准基金,投资者也要对平准基金抛股退出有心理准备,前段汇金减持银行股遭到非议,说明不少沪深股市投资人对此认识还很不足,任何投资者、包括汇金和平准基金,都有权利自主决策何时离场。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