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书评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上半年踩准股市波动节拍 上市险企“中考”成绩有望集体靓丽
  • 期指大幅贴水 市场情绪偏谨慎
  •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 高速公路股迎来投资契机
  • 机构:理性看待常态化后“杠杆市”
  • 4000点上方
    震荡或加大
  •  
    2015年7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3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新闻·市场
    上半年踩准股市波动节拍 上市险企“中考”成绩有望集体靓丽
    期指大幅贴水 市场情绪偏谨慎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高速公路股迎来投资契机
    机构:理性看待常态化后“杠杆市”
    4000点上方
    震荡或加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理性看待常态化后“杠杆市”
    2015-07-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颜剑

      

      近期股市波动中,“杠杆”扮演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伞形信托、P2P理财、场外配资、融资融券等金融工具在一些投资者看来,似乎成了本次股市下跌的导火索。

      对此,机构普遍认为,将融资融券与其他高风险,甚至涉及违规的业务混为一谈是对两融业务的误读,各方应对两融业务的杠杆风险充分理解、客观认识,综合考虑市场的杠杆水平与整体风险,并通过对融资融券杠杆的逆周期调整,向市场传递专业投资的价值判断。

      同时,不少机构也提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杠杆工具的存在,“杠杆市”将会成为我国股市的常态。对于杠杆类业务,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不“捧杀”、不“错杀”。同时,一个健康有序的“杠杆市”,需要监管机构、证券公司、银行信托等金融主体以及投资者的共同努力。

      危机过后 理性看两融

      在本轮市场暴跌过程中,场外配资成了众矢之的,连带同样具有杠杆效应的融资融券业务也成了部分投资者眼中的“洪水猛兽”。然而,这两者其实有着本质区别。

      海通证券分析,场外配资指客户与客户、客户与配资机构之间进行的配资行为。具体操作过程中,除正规金融机构外,部分配资机构存在无法正确识别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违规给予客户过高的融资杠杆、风险控制手段严重缺失等重大漏洞。虽然场外配资往往也设有强制平仓机制,然而由于高杠杆、高负债成本的存在,一旦个股和市场持续下跌,参与配资的投资者就会急于大量抛售所持股票,加剧个股和市场下跌。恶性循环下,客户本金无法保全,最终导致整个股市一路下跌,威胁金融市场稳定。

      而融资融券业务则是在监管机构的批准、监督和指导下,由具备资格的证券公司合法、合规经营的业务。严格、科学的业务准入和审批流程,使得两融业务具备了风险可控的重要基础。

      国泰君安也提出,两融业务作为一项标准化业务,在业务制度、参数标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杠杆交易的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考虑。近年来监管层坚持对两融业务进行重点管理和规范,并逐步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两融集中度风险管理等内容,促进业务规范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

      据其分析,当前融资股票标的以大盘蓝筹股为主;参与两融业务的个人客户是资产在50万元以上且具备相应风险承受和管理能力的投资者;全市场平均保证金比例约0.75,平均股票折算率48%,净杠杆率约为0.64。不管是业务的参与者还是业务的开展范围,均受到监管机构和业务中介的规范管理。在此情况下,即便经历此次千点回调,全市场两融业务平均维保比例仍在260%以上。

      东方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本轮牛市中,融资整体买入占比的中位值为14%,峰值不到19%,与境外成熟市场上20%的两融交易量市场占比相接近,也就是说,融资融券业务杠杆对市场的撬动力并不是“传说中那么巨大”。

      从趋势看,2014年6月至年底的行情筑底及启动阶段,融资买入额的占比在加速增长;2015年1月至4月,融资买入的占比震荡上升,但加速程度明显放缓;2015年3月至6月,融资买入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在行情上涨的初期,融资融券做多的积极性强于两市总体做多积极性,而随着行情的进一步火爆,融资融券投资者的做多热情下降。

      东方证券认为,前期股市的持续上涨是由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改革深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绝非单靠杠杆资金独臂推高,不应一味夸大杠杆资金特别是两融资金对于行情的影响。

      “杠杆市”将是常态 不可因噎废食

      本次股市下跌中,监管机构、各政府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维护了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市场回到常态的同时,机构也提出,客观、理性看待杠杆投资类业务,才更有利于寻求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点。

      海通证券认为,一个理性市场并不应当完全消灭杠杆,而是要在监管机构的监管下,坚决杜绝非法场外配资等违规杠杆工作,积极引导融资融券等合规业务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融资融券业务满足多样化投资、增加市场流动性等积极效应。

      从市场长远发展来看,发展融资融券业务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多元化交易,更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也能够为证券市场注入增量资金,提高证券市场的活跃度。而对于投资者,则要尊重市场、敬畏市场,在杠杆适当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情况理性投资。

      国泰君安分析指出,目前市场观点普遍认为最坏的时候正在过去,救市组合拳发挥效用,技术性反弹仍有动力。在市场恐惧时,通过对融资融券杠杆的逆周期调整,可以向市场传递专业投资的价值判断,稳定市场情绪,激励投资者坚定信心。

      同时,市场杠杆的水平也应与整体风险综合考虑,无论是监管层还是证券公司,都需要对两融业务的杠杆风险充分理解、客观认识,积极运用各种调控措施,对市场非理性的暴涨暴跌进行干预,充分发挥两融参数的逆周期调节机制,避免杠杆风险不断积聚,呵护理性投资、稳定长牛格局。

      东方证券证券金融业务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两融业务的管理始终是规范有序、整体风险可控的,不应因杠杆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而否定两融业务的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杠杆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包括监管规范、规则清晰、数据透明,在继续加强对场内两融业务规范管理的同时,对于体量庞大的场外配资业务,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应当参考两融业务发展的经验,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建立清晰统一的业内规则、明确监管对口部门、减少“管理盲区”,公开披露相关业务数据,“让阳光照进未知的黑暗中”。

      东方证券认为,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杠杆工具的存在,未来“杠杆市”将会成为我国股市的“常态”。